個性化教育
在近幾十年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中國教育無論在規模上、質量上、覆蓋面上還是口碑上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基礎義務教育已經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基本普及、職業教育迅速發展、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等各類教育也已經取得突出成績。而同時,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也在逐步增長,主要矛盾已經變成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教育現狀之間的矛盾。而個性化教育也是近年來教育界內外呼聲較高、關注最多的教育熱點之一。
個性化教育的背景及可行性:上世紀末開始的新課改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個性化教育即是體現之一。課堂不再是灌輸為主的學習方式,實際上,也是基于各種條件發展成熟的環境下,使得個性化教育得以實現。隨著國家經濟實力、文化實力的增長,學生及家庭環境已有了較好的物質基礎與綜合素質,不再是過去僅僅滿足知識“溫飽”,不再是為了掃除文盲的需求,而是更多知識素養培養、學習能力提升、以及個人能力發展的需求。社會環境已能提供較多的學習資源以及更多的溝通與交流方式,使得學生對于自己的所處環境與自身優劣勢較為熟悉,對于自己的興趣愛好、理想追求相對之前有更清醒的認知。因此學生及家長是對個性化教育呼聲最高的群體;另外,隨著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迅猛發展及普及,使得個性化教育更能落地成功,而不僅僅是理念和空中樓閣。MOOC(大規模網絡在線學習課程)幕課的出現,國外及國內知名學校以及機構紛紛開設了豐富多彩的適合各個年齡階段各類型的課程,使得學習可以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能使學不飽的學生繼續深化探究,能使學不好的學生及時補進。尤其是最近最火的人工智能助力,能利用大規模的學習數據,提取最利于某個學生學習的特征,并加以推薦,使得個性化教育落地,雖然目前該技術還在不斷試驗與完善中的,但是相信將來能更助力個性化教學,是每一位學生擁有個性化教師。
個性化教育的意義:對于基礎課程來說,有每一位學生應該掌握一定的的知識,而除此之外,每位學生都有不同的成長環境與教育環境,也會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甚至完全不同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也會對未來所從事的有不同期待和不同定位。比如有些學生喜好機械,有些學生人際交往方面比較突出,有些學生內向;有些學生長大想當科學家,另一些覺得當廚師也不錯等等,教師應該充分尊重與支持每個學生合理的個性化需求與發展方向,為他們營造個性化的、寬容的學習氛圍與環境。試想,如果讓愛因斯坦去當廚師,或者讓知名脫口秀主持去當建筑師等等會如何呢。理想、職位無貴賤,在社會中都會有用武之地。教師應該充分信任與支持學生的夢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