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
“你又去圖書館啊。”
“是啊。”
“天天去圖書館又有什么用,希望你六級的成績,能和我拉大距離哦!”
躺在床上吃雞的舍友對準備去圖書館的我說道。起初聽到這話內心很憤懣,后來類似的話聽得多了也就不放在心上了。
努力在三本學校似乎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哪怕是專業課,都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在認真聽課。上課玩游戲、逛淘寶、刷微博,下課宅在宿舍看綜藝、追韓劇、談戀愛才是“政治正確”的事情。這些人對于整天去圖書館,上課認真聽講的人則冠以“書呆子”“浪費大學時光”的名號。
在三本學校一年的學費常要兩萬起步。周圍同學的大都家境優渥,要么是家里幾套房,要么是家里開公司,絲毫不愁就業與未來。在父母為他們做經濟后盾的前提下,大學不過是混日子的地方。但對于我而言,大學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的地方,更承載著對未來的希望。
在中秋,吃月餅不過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在我家并不是,每年中秋家里從未買過月餅。不是不愛吃,而是家中經濟條件并未寬裕到能拿一兩百買四個月餅的地步。每次爸媽問我想不想吃月餅,我總說不,我不喜歡吃。其實我也很喜歡吃月餅,只是看著爸媽穿了許久的衣服,我說不出來。爸媽總是傾盡所能的對我好。高中我想讀編導想學藝術,僅是小學畢業的爸爸不知道什么是夢想。但他面對加起來有幾萬的培訓費,住宿費以及校考報名費什么都沒說,只是對阻攔我的媽媽說讓她去做她喜歡的事情。后來我因文化分與一所211大學失之交臂。我很后悔為什么自己在高中時不曾為心儀的學校,不再多付出些努力。在得知成績之后,爸爸沒有接受親戚的建議讓我報讀大專。他只是對我說了句“爸爸不怕現在辛苦,爸爸怕你以后過得和爸爸一樣辛苦。”
那個暑假我一直沉浸在自責與懊惱中,直到我看到了這句話才釋懷“焦慮未來和后悔過去,只要經歷一個就夠了。”曾經的我在自責高考的失敗,后悔高中的蹉跎。現在的我不想在找未來工作時,沒有一技之長;不想一邊刷微博、看綜藝一邊焦慮畢業后的生活。哪怕他們在沒課的下午睡到4、5點,而我要獨自來到圖書館自習;哪怕他們揶揄我的努力,嘲笑我的成績;哪怕現在的我學著我不喜歡的專業,這些都不足以成為我停下腳步的理由。因為我的身后有愛我的父母,我想讓爸爸在我畢業后能夠像他的同齡人一樣,在家散散步溜溜狗;想讓媽媽可以像她的姐妹一樣,沒事打打麻將買買衣服。我想要盡我所能給爸媽一個安穩富足的晚年。我是一個俗氣的人,對于詩和遠方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感觸。在未來有能力讓我愛的人過得好,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當然在大學并不是說非要考證或者考研才有意義,重要的是你要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并為之努力。你說你不喜歡現在所學的專業,不喜歡現在的學校;那你就去自學你喜歡的專業,考研到心儀的學校。大學的課余時間充足到你可以自學攻讀喜歡的專業,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你來到了一所你不喜歡的學校選了不喜歡的專業,這并不意味著你就可以一蹶不振,可以混日子。跨專業考研成功的人有,將愛好發展成一技之長而謀生的更是大有人在。我們系得了國獎的學姐說“不論身邊的人有多頹廢,不論獨自去圖書館的你有多孤獨,都不要放棄合理規劃時間和資源,孤獨期永遠是增值期。”答應我,不要因為一次的挫敗而放棄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題“那些優秀的人和普通人有什么區別?”有一個回答很有意思,大意是“做一件事情好比用柴燒水,那些優秀的人一鼓作氣把水燒開了。普通人則是燒到一半就覺得水怎么還不開,好累啊便放棄了,等水溫冷卻下來后又重新開始。如此反復最終也把水燒開了,可是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卻是一次性把水燒開的好幾倍。”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道理卻深刻透徹。與其半途而廢,不如堅持到底。希望能與你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