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兩萬里#【伙伴共讀第62天】
今天讀《語文教學內容重構》第五章《文章教學內容探討》第2、3兩節。
作者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國家新課程標準高中語文課本(必修)為教材樣章,分析討論了如馮友蘭的學術隨筆《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清岡卓行的文藝隨筆《米洛斯的維納斯》、魯迅的雜文《拿來主義》、錢鐘書的學術演講辭《談中國詩》這些文章氣體事件,文章和文學之間,大致可歸如語文教學界傳統上所理解的散文,與“正式的論”(朱自清語)尚較大的差異。可是這些文章在過去所教學的內容,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模糊了教學閱讀教學與選文教學,教學內容著眼于文章所講的東西(選文內容),或闡釋,或延伸,乃至反撥。二是混淆了文章與文學,混淆了閱讀與寫作,教學內容著眼于章法的“好處”,著眼于言語表達的“妙處”,三是受舊知識的制約,把學術隨筆、文藝隨筆、雜文、演講辭,一股腦的當做議論文,按論點、論據的套路削足適履。
包括作者在內的編者們認為,文章與文學雖不能截然劈開,但文章的閱讀方式與文學的閱讀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情。不同體式的文章有不同的讀法,中小學語文教學界的語文章知識,文章閱讀知識,迫切需要除舊納新。說到這點,小學語文課堂就要求教學要突出文體特點。但對于本節中所提到的文章、文學、散文、議論文還真不能分得那么清楚呢。
作者指出關于語言教材和語文教學,有兩個問題需要澄清:(一)關于語文教材的“開放性”;(二)關于語文教學的“模糊性”。
開放性問題分化為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課程內容開發的責任問題。“教什么”由誰來“開發”?是課程研制者和教材編撰者,還是語文教師?第二,教材對課程內容呈現的“確定性”程度問題。
語文教學的模糊性是就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效果來講。模糊性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語文課的課內所獲與課外語文學習的關系問題;第二,語文課實際所學與語文素養、語文能力構成問題。“學生學兩個月沒有長進,兩個月不學沒實際性的損失”,這是語文教師的悲哀,更是語文課程的悲哀。
作者還認為,認識語文教學的問題,應該樹立這樣一個原則,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集團性的問題乃至錯誤,一定不是教師個體的素質問題,一定是語文課程研制、語文教材編制上的問題乃至錯誤。在我國,語文教學的所謂“模糊性”,與語文教材的所謂“開放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改變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隨便教什么”,需要建設課程內容“確定性”程度相對較高語文教材。
高中已經有了這樣一套新教材,不知道小學施行的新教材在這個問題上會有多大的改變。
? ? ? ? ? ? ? ? ? ? ? ? ? ? ? ? ? ? ? 【閱讀記錄第292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