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就是投壟斷”,巴菲特和彼得蒂爾都這么說,但他們背后的邏輯不同。巴菲特強調壟斷,是希望享受壟斷帶來的持久穩定收益;彼得蒂爾強調壟斷,是因為互聯網世界的冪次法則導致贏家通吃,最頂尖的幾家公司賺走了絕大部分錢,投資于中等的企業最多賺個辛苦錢。
最近3年,我一直在踐行壟斷邏輯,投了幾個不錯的公司,當然也有糟糕的案子。有些錯誤是由于無知,就不多說了,需重點檢討的是2017年的兩個大錯誤:現金貸和車金融。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是今年的兩個小風口,發展非常迅猛,但是我在年初卻對它們毫無感覺。問題出在哪?原因是我拘泥于追求壟斷,卻忽視了他們離錢近、盈利快的特點。
以現金貸為例,它并不是今年才有的,卻是今年才大規模爆發的,但即使爆發之后也沒有贏家通吃。不僅老二老三過得滋潤,甚至二十名以外的公司也活的相當不錯。現在要找出一家不做現金貸的互聯網公司,反倒像是一件困難的事。未來隨著玩家越來越多,國家監管趨嚴,利潤空間將隨之降低;但站在2017年,這些公司仍然是值得投資的好公司。從社會價值角度看,它使無信用卡人群首次享受到金融服務,賦予了他們選擇的機會;從投資回報角度,它給股東帶來了高額的回報。投資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賺錢嗎?追求壟斷也是為了賺錢,如果不壟斷也能賺錢,何樂不為?
為什么現金貸和車金融,不存在贏家通吃的現象?從本質上講,它們不是純粹的互聯網,是披著互聯網外衣的“傳統行業”。沒有互聯網,小貸業務和車金融也能做,但是借助互聯網提高了效率。純粹的互聯網企業,一定具有網絡效應,即“用的人越多,越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