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分享職場經驗,品味職場樂趣,分享讀書心得,促進個人成長!
最近經常心存困擾,本著解決問題的原則,認真通讀了《思維改變生活——積極而實用的認知行為療法》這本書,使得困擾多年的焦慮、急躁、易怒、沖動等難解困惑,得到了有效緩解,很多問題找到了答案。之后,我認真做了讀書筆記,并以此基礎上形成了讀書分享。
上篇分享,重點介紹了這本書的重點——行為認知療法(英文縮寫CBT),也就是通過糾正認知,來改變行為,從而解決一些心理問題。
本篇為分享之二,重點闡述了讓我們徒增困擾的,其實是來自于我們內心的不合理認知,并介紹了一些常見的不合理認知。
相信很多人看過兒子給媽媽打電話,或者類似這樣的段子:
兒子:媽,我被老板辭退了,沒工作了。
媽媽:怎么了,你怎么搞的啊!
兒子:心情不好,找地方喝酒了,然后就酒駕了。
媽媽:哦,這太糟了。被查到了嗎?
兒子:沒有,不過我把一輛奧迪刮了。
媽媽:天吶,你人沒事吧。
兒子:我沒事,人家要我賠10萬,怎么說也不行。
媽媽:天吶,要這么多錢。咱家哪弄那么多錢去啊。
兒子:是啊,我說啥也不賠。說僵了,我一沖動把人給開瓢了。
媽媽:完了,你可讓我怎么辦,打成啥樣啊。
兒子:不知道呢,應該死不了,我已經跑了。給我打點錢吧,我好跑遠遠的。
媽媽已經幾近崩潰了:你要去哪,怎么好好地出這么大事,我可怎么活??!
兒子:但是,有一個好事,要不要聽。
媽媽:還能有啥好事?
兒子:我剛才說的都是假的,只有第一個是真的,就是我被老板開除了。其它的都不是真的。
媽媽突然大哭:你可嚇死我了,這才多大點事,快回來吧,晚上給媽你做好吃的。
大笑之余,更能讓人深入思考一個問題:現實中很多事情遠沒有想像那么糟,讓我們變糟的是來自心中不合理的想法。
一、思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
來自古希臘的柏拉圖,被譽為整個西方文化中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與其老師蘇格拉底和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希臘三賢。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地中海附近地博物,人們不愁吃喝,就有空坐在地中海岸邊思考人生,人生思考多了就慢慢變成了哲學。
柏拉圖有句話特別讓人深思,這句話就是“思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
我們經常說思維,但思維到底是什么?
從思維的本質來說:思維是具有意識的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本質屬性、內部規律的自覺的、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維是認識的理性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形成概念,并用其構成判斷(命題)、推理和論證。
問題來了,事物本身是不變的,變的是我們的思維,也就是我們對事物的認知。
用詩意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事物對,或者是不對,它就在那里,無對無錯;你高興,或者是不高興,它依然在那里,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
二、思維不同導致認知不一。
在我看來,影響思維方式的是人對事物的認知。人本身對事物的認識,取決于人內心的固有的認知、習慣和偏好。
同樣是面對半杯水,樂觀者高興地認為,還有一半吶;悲觀的人則哀嘆,只有一半了。這就是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事,產生不同的認知。
依照“半杯水”帶來的不同人的不同心態,人的認知可以劃分為樂觀和悲觀兩大類。
悲觀心態往往造成憤怒、內疚、焦慮、抑郁和挫折感等等不安情緒,并隨著心態的延續,產生更糟糕的情緒,甚至演變成為更糟糕的行為。
按照柏拉圖“思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的提法,在我們的靈魂深處,對周邊感知到的事情,都會有自己的認知。
我們對大多數正常反映事情表象的認知是中性的,談不上好壞,只是陳述性的描述。比如說,我得去做事了、這朵花真美、這個人真漂亮等。
還有些積極的認知,讓我們感到自信、開心。比如,我這件事做得真不錯,我這身打扮真合適,我的朋友對我真不錯等等。
此外還有一些認知,會讓我們徒增困擾。比如,我干砸了這件事,會不會被辭退?這件事表現不好,朋友們會嫌棄我吧?又遲到了,會不會老板認為我不靠譜?太糟糕了,事情發展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樣……
三、學會辨別不合理的認知。
徒增困擾是由一些不合理的認知導致的,這絕不是我們樂意看到的,所以一定要想辦法避免。
這就要求我們先學會辨別哪些是不合理的認知。方法其實并不復雜,讓我們感覺焦慮、內疚、憤怒、憎惡、自卑等糟糕心情的,多半就是不合理認知導致的。
1.非黑即白:認知走極端,事情要么好,要么壞,就像我們小時候看電影、看小說,眼里只有好人和壞人,完全忽視了代表著中性的路人甲?,F實中,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還有一種中性狀態。如果只看到黑與白,那么肯定會讓自己的思維出現偏差。
2.以偏概全:僅憑事物的幾個點,就簡單得出事物不好的結論。比如,人都有優缺點,如果只從一個人的幾個缺點,就得出這個人不好的結論,甚至不符合自己觀點的,都認為是壞的,那么結局可想而知,世界上就幾乎沒幾個好人了。
3.自找罪受:周邊發生了某件事,我們固執地認為應該為此負責,實際上這件事根本和自己無關;觀察到別人的別人的言行,總覺得是特意針對自己而為,讓自己不安。簡單地說,有點類似于生性多疑,沒事找事,自找罪受。
4.心理濾除:專注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的信息,從而造成失衡的思維方式,使我們容易煩惱。比如,你過于專注飛機失事,那么你就會只注意極個別飛機失事的信息,而忽略飛機的失事率是幾十萬分之一這一事實,從而滿腦子都是飛機失事的畫面,導致不敢乘坐飛機。
5.過分責備:生活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亂子,出了亂子并不可怕,當務之急是接受現實,并想辦法解決問題。但生活中,總有些人先要先找應該誰責任,接著就是責備。這樣做,貌似是把責任推出去了,但對于解決問題毫無幫助,反而妨礙了采取先去解決問題,多半會更增加煩惱。
6.杞人憂天:我們多數都見識過這樣的人,整天對一些事抱有毫無必要的擔心和無窮無盡的憂愁,其實就是把“萬一的可能”當作“很可能發生”。習慣性地擔憂會發生可怕的事,總想著最壞的結果,這自然會讓人時刻焦慮不安。
當然還有一些不合理的認知,這里只是列出了一些比較常見的幾類。
能辨別不合理認知,才能讓我們知道徒增煩惱的原因。
一旦我們心情比較糟糕的時候,可以對照分析一下,自己的認知到底哪里不合理,為下一步的辯駁做好準備。
《思維改變生活》是一本實用書,可以幫助你征服那些挫敗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教會你更理性地處理憤怒、抑郁、焦慮和挫折感等情緒。還包括了大量的合理化建議,讓溝通更有效,并幫助找到自己的幸福。
這是關于這本書的第2篇分享,下一篇分享,主要是講述從如何邏輯、行為和目的引導三個方面對不合理認知進行辯駁的辦法。
如果覺得讀后有所幫助、有所感悟,敬請關注,參閱其他分享。您的關注和點贊,將是作者的無窮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