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元二年,魏廷大權輾轉至司馬昭,此后篡魏之勢已漸成。
然而謀求篡奪,必先謀求立功,而蜀國正是成就功業的最佳地方。經年北伐之后,蜀國國力消耗殆盡。姜維屢次北伐,然而除了贏得政治威望,毫無收效。在觸犯了蜀漢朝廷上下的利益后,最后一次北伐無果的姜維選擇了帶兵出走,駐軍沓中。
鐘會敏銳地看到了蜀漢政權內部的重重矛盾和國力的疲弱。公元263年,司馬昭在魏廷提出伐蜀之議后得到了鐘會的積極支持。出人意料的是長期駐守西部的鎮西將軍鄧艾站出來反對伐蜀。鄧艾是司馬懿一手提拔的。景元三年,這一年他六十五歲,長期鎮守西部使他對蜀漢有著自己的清晰的認識。他出身寒族,因為對屯田政策有獨特的認識受到司馬懿的賞識,人生開始出現轉折,逐漸成為司馬氏集團的得力干將。就在這一年(景元三年)他剛剛挫敗了蜀國大將軍姜維的進犯。作為一位名將,一位老臣,他只是從戰爭的角度分析了伐蜀的可行性。他不明白伐蜀之役背后對于司馬氏的政治意義,此刻他已處于司馬氏集團的邊緣。
魏廷上司馬昭目光凝重。他接手父兄的政治遺產不久,對于握有軍權的元老重臣不得不用,又不得不防。眼前的鄧艾身為西部統帥多年,勢力根深蒂固,司馬昭深深地知道一個手握重兵且長駐邊疆的統帥對于他的威脅,哪怕他在自己的陣營。強大就是受猜忌的原因,這就是權謀治術。鐘會在魏廷上的表現很令他滿意,而且是自己的心腹,于是他認定這個人是伐蜀統帥的最佳人選。
景元四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余人,由狄道進軍,以牽制姜維駐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余人進攻武都,斷姜維后路;鐘會率主力十余萬人,乘虛取漢中,再直撲成都。
面對來勢洶洶的魏軍,蜀漢政權已經危如累卵。這是一場與時間的對決,姜維回師救援漢中,鄧艾緊隨其后以行牽制。此時,鐘會攻打劍閣失利已經準備退兵,然而鄧艾已從陰平伐山開路,孤軍深入七百里,一路直撲成都。六十六歲的鄧艾在選擇進入陰平的那一刻就知道此戰有進無退,所以拼命死戰,其勢銳不可擋。大軍將至的時候,劉禪獻降。假如劉禪再堅持一會兒,假如劍閣沒有破,鄧艾外無救援,終究要淪為甕中之鱉。歷史沒有假如,鄧艾,一支偏師,孤軍深入,居然立下了伐蜀之役的首功。
出身寒族的鄧艾在暮年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用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證明了那句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在聲望和榮耀到達人生頂點之后,鄧艾在川中行事頗多驕橫,獨斷專行,處置蜀漢善后事宜并不向魏廷請示,由此埋下了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