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思無邪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注釋】
1)? 上:上等
2)? 次:次等
3)? 困:困難
【譯文】
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通過學習知道的人要次一等;在實踐中遇到了困難,再去學習它的人,又是再次的一等;遇到困難卻不去學習,有些人就屬于這種最下等。”
孔子根據天賦和學習態度來劃分的四個等級。
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釣人,具有非凡的天賦,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天才人物。
學而知之者是一般勤奮好學的人,天賦雖然沒有什么特出的地方,但通過刻苦學習仍然可以讀大學,做研究生等成為有用的人才。這是第二等級的人。
困而知之者是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才知道努力學習的人,“書到用時方恨少。”這種人,作個不恰當的比擬,有點像我們今天讀在職研究生或者報名職業培訓的人。按照孔子的看法,屬于第三等級的人。
最后還有一種困而不學的人。明明已經在生活與工作中感到非常困難了,卻仍然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而是得過且過,打牌喝酒“混”日子。這種人,按照孔子的看法,是屬于最下等的不可救藥的人。
既然有這樣四個等級的劃分,那么,孔子自己屬于哪個等級的人呢?以我們的看法,他當然應該屬于天才的級別,是生而知之的了。可他自己卻并不這樣認為,在《述而》篇里,他曾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見,他自己排隊是在第二個等級里,也就是學而知之的人。
圣人如此,我們自己對號入座,又該屬于哪一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