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思無邪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注釋】
1)弟子:后生小子
2)入:在家里
3)出:出門在外
4)瑾:謹慎小心
5)親人仁:親近有仁德的人
6)行有余力:有閑暇的時間
【譯文】
孔子說:”后生小子,在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有愛兄弟,說話做事要小心、謹慎、誠信,要廣泛的熱愛其他人,親近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后還有余力的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
【理解與思考】
這是孔子對學生的要求: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重師長,為人謙虛謹慎、講究誠信,胸懷博愛之心,親近仁德之人。以上是為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孔子要求弟子們多讀一點書。當然,這里的學文,不僅僅是指學習書本知識,也包括學習各種技藝(古時稱六藝)。
孔子以造就一批有較高道德素養、有知識的弟子作為自己畢生努力的目標。其中第一句,“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是孔子對學生道德素養的基本要求;第二句,“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則是孔子希望學生同時成為有知識、有真才實學的人。從行文的順序中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孔子把人的道德素養看作是第一位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僅有知識而缺乏道德的人。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文而無行者太多了。所以,孔子首先強調:在做人與讀書中,做人是第一位的。你可以行而無學文,但不可學文而無行。在行有余力的基礎上,他同時要求你去學文。這不僅是因為多讀書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學問,而且是因為讀書可以提升我們的道德素養。
后來清朝秀才李毓秀編寫《弟子規》時,采納《論語·學而》篇的文意,加以引申擴展,闡釋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等方面應具備的禮儀與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