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幾個同事,閑來無事,喜歡聊汽車。一個哥們對汽車從外形到內飾,再到動力傳輸,都知之甚詳,我們有啥問題也能向他請教。
“你怎么懂得這么多?”我忍不住問他。
“喜歡這個東西,看得多,也就自然懂了。這是秘籍,拿去修煉吧。”他開起玩笑,然后推給我一個汽車方面的微信公眾號。
同樣喜歡汽車的我立馬關注。當時只有一個感覺:哇,牛逼,長見識!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于是乎,只要上面推送文章或視頻,就忙著刷個不停。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多以前模棱兩可的問題如今都弄清楚了,很是得意,因為再在辦公桌前談起汽車,咱也可以被同事奉為大神了,哈哈!
因為習慣在手機上閱讀的關系,慢慢的開始關注閱讀方面的公眾號。一時間,接收好文無數,內心很是狂喜。
再后來,生活、工作、養生、飲食、理財、情感關系等方面的十多個公眾號慢慢進入了我的視野,成了我關注的對象。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慢慢的,我看到公眾號文章上面的紅色未讀數字一點點開始多了起來。
剛開始還會找到感興趣的讀下去,后來,隨著未讀的紅色數字逐漸增多,我感覺已經無從下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每個公眾號上的數字變成99+而無動于衷,最后索性連點開的興趣和勇氣都沒有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這樣,想變成無所不知的超人,不愿放過任何一個讓自己成為全才、超人的機會。最終的結局往往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我們太過貪多,從不從實際出發!
02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來。它走到一塊玉米地里,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
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它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走。走著走著,看見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愛。它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進樹林子,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小猴子可謂是貪多嚼不爛的典型,下山后,看到什么都驚喜異常,什么都想據為己有!
結果呢,丟了玉米,扔了桃子,沒了西瓜,跑了兔子,兩手空空!
倘若小猴子專注一點,不去一味求多,只是盯準一個目標,相信這幾件它喜歡的東西,隨便哪個,都可以盡收囊中!
03
一味貪多,最終只能如小猴子般,兩手空空。
那么,面對信息化社會,琳瑯滿目的事物和誘惑,我們該如何取舍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培養專一精神
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想要在多個領域都有所建樹,很是困難。
與其廣撒網,不如專注一個領域,真正學懂,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
二,重質量而非數量
數量永遠不能和專業、成功等劃等號。與其毫無意義的追逐數量,不如踏踏實實的講究質量更為實際!
很多方向的微信公眾號,講的東西都是大同小異,沒必要每個都不放過!關注質量上乘的公眾號,把每篇文章都讀進去,足矣!
三,拒絕收藏
生活中的我們,很多時候,碰到一篇好文章,好故事,或者喜歡的電影,喜歡先收藏起來,告訴自己,有時間就去閱讀,去欣賞!
結果呢,等到收藏超過100篇未讀的時候,你終于發現:收藏=永不再讀,這會讓你異常沮喪。
收藏又叫“松鼠癥”——不斷攢不斷攢不斷攢……希望我們盡量不要去做“小松鼠”。
04
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萬條,但最重要的一條,我認為是:凡事皆有度。
所謂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限量。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叫做關節點或臨界點,而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
我們與他人玩笑,要把握好度,適度的玩笑可以調節氣氛,過度的話則適得其反;制定規則,也要講究度,否則,很容易造成混亂;我們平時閱讀、收藏,同樣要把握好度,即不要一味貪多,否則,壓根“消化”不了。
剛注冊簡書那會,一心想著增加“曝光率”,便每天保持日更,企圖在數量上占據優勢。結果卻是,一味求多,雖然數量上去了,但質量卻無法保證,閱讀量往往慘不忍睹!如今,一改過去貪多嚼不爛的壞毛病,都是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才開始動筆。
你一味貪多,即使你拿回來一百萬個砂礫,得到的也只能是沙漠。而人們真正喜愛的,是由沙子集合而成的金字塔!
你與其不斷的在沙漠閑逛,好大喜功的采集砂礫,不如集中精力,專心蓋好自己的金字塔更有意義。要知道:高度決定深度!
愿我們不要去做貪多嚼不爛,兩手空空的“小猴子”,而是專注打造屬于我們自己的人生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