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具有多種生理作用。食物蛋白質長期攝入不足會引 起蛋白質營養不良,導致機體出現貧血、抵抗力下降等癥狀,但蛋白質也并非多多益善。過多攝入蛋白質一方面會增加機體,尤其是腎臟的代謝負擔,另一方面可能會使腸道內蛋白質的有毒代謝產物(如胺類)增加。由于瘦畜肉中含有5%-30%的脂肪和一定量的 膽固醇,因此過多攝入高蛋白質(主要指動物性食物蛋白質)的同時,也攝入了大量的 脂肪和膽固醇,因而能增加患肥胖癥、高脂血癥、冠心病,甚至癌癥的危險性,而且也不經濟,因為攝入的過多蛋白質只能作為能源被消耗掉。
為了保證身體健康,蛋白質應有適宜的攝入量,保證機體蛋白質“夠用而不過多”。一般來說,蛋白質供給量以占總能量的 10%-15%為宜。成年人為 10%-12%時就可以確 保正常生理活動的進行;兒童、青少年應為 13%-15%,以保證有足夠的蛋白質用于生長發育的需要。DRI推薦的蛋白質攝入量為0.8%/kg體重。最小量設定為總熱量的10%。
食物來源
動物性食物及其制品
肉、魚、禽、蛋、乳等動物性食物及其制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它們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屬于優質蛋白質,因此是人類膳食蛋白質的良好來源。
植物性食物及其制品
植物性食物中的大豆不僅蛋白質含量高,而且質量優,屬于優質蛋白質。因此,大豆及其制品也是人類食物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其他植物性食物蛋白質(玉米蛋白質除外)均為半完全蛋白質,盡管有些堅果(如花生、核桃、杏仁)以及干豆類(大豆除外)中 含有較多的蛋白質,但因食用量不大,故不能成為膳食蛋白質的主要來源。糧食作為我 國人民的主食,食用量最大,因而糧食蛋白質也是我國人民膳食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為了保證機體蛋白質新陳代謝和維持氮平衡,膳食蛋白質中的優質蛋白質(來源于 肉、魚、禽、蛋、乳、大豆及其制品)與非優質蛋白質(來源于糧食和其他豆類)優質蛋白的攝入對生長發育中的兒童、青少年尤為重要。膳食中除了一定 量的動物性食物,還應多安排一些豆類食物及其制品,作為人體蛋白質的來源。實際上, 以植物性蛋白質(如大豆蛋白質)為主,以動物性蛋白質為輔,不僅能滿足健康的需要, 而且也有益于減少冠心病、高脂血癥等的發病率。
如牛奶和豆漿
牛奶富含優質蛋白質,而且鈣的含量豐富,是膳食鈣的最佳來源,另外,牛奶含有幾乎全部已知的維生素,是營養價值高的天然食品。
豆漿中含有的蛋白質也是優質蛋白質,且易于消化吸收,豆漿還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纖維,而飽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于牛奶,并且不含膽固醇,非常適合超重肥胖、血脂異常及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飲用。但是豆漿中的鈣含量遠低于牛奶,維生素A、維生素B2、磷、鋅等的含量也比牛奶低。但牛奶與豆漿各有各的營養特點,不分仲伯,最好兩者都經常食用。
蛋白質在營養中至關重要,蛋過多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可能會取代飲食中其它一些重要的食物,蛋白質最豐富的食物都含有一系列特有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包括維生素B12和鐵,但它們缺乏其它營養素,類如維生素C和葉酸,除此之外,很多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都是高熱量食物,食用過多可能會導致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