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當我一口氣讀完《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之后,被日本教育學博士佐藤先生平易近人、求真務實、踏實肯干、勇于探索的高尚人格所深深震撼、折服,欽佩之情油然而生。
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鮮活的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是植根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革命,能夠促進教師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是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一開始,佐藤先生的大名對于我來說是陌生的,但當我打開書之后,瞬間被書中深入淺出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所啟迪與引導。
一部好書,之所以能夠成為好書,是因為它是作者心靈的結晶,是作者費盡畢生精力寫出來的,灌溉了高尚的情操,注入了寶貴的靈魂。
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育?怎樣理解學生,傾聽學生?怎樣的教師才是優秀教師?
本書關于這些問題的許多觀點和案例都如此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跨越國界相互學習”,是我讀這本書的目的。
01? ? 潤澤的教室
“潤澤”的教室,即教室和學生都不受主體性神話的束縛,大家安心地、輕松自如地構筑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筑著一種基本的信賴關系。
在這種關系中,即使聳聳肩,拿不出自己的主意來,每個人的存在也能夠得到大家自覺的尊重和承認。
瞬間,初中時一位姓欒的語文老師的音容笑貌映入了我的腦海。那時她剛剛大學畢業,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每次我都對欒老師的課堂充滿期待。因為在她的課堂上,每個人都可以安心地、輕松自如地進行學習。課堂上沒有吵吵鬧鬧,沒有高聲怪叫,更沒有死氣沉沉,有的只是每個人對課堂深深的眷戀與熱愛。
清楚地記得,有一次我們在學習《古代英雄的石像》這篇課文時,個頭矮小的我,將手高舉了老半天,好不容易被老師點名,結果一一時語塞,站起來之后,大腦竟然一片空白,尷尬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就在全班所有同學的眼睛齊刷刷地射向我時,一個天籟之音突然飄來:“別緊張,慢慢說。”
就是老師這句話,拯救了一個即將崩潰的靈魂。當我艱難地說出正確答案之后,老師竟然帶頭給我鼓起掌來。
同學們都善意地朝我笑著,我也感激地朝老師笑了。盡管眼角還夾雜著即將溢出的淚滴。我真心喜歡這樣的教室,喜歡我的老師。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心情是極為輕松愉悅的。
這里,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奏都是那么柔和。正是因了這次難忘的切身體會,所以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時刻以欒老師為榜樣,除了做到讓課堂幽默風趣,更包容每個孩子的缺點和不足。
每時每刻我都在祈盼,什么時候能像佐藤先生所說的,如潤澤的教室那般,師生們沉浸在舒暢的環境中,一起快樂地讀書,學習?
02? ? 傾聽的教室
在扯著嗓門大喊大叫的教室里,在自我中心盛行的教室里,在僅僅只有一部分學生發言,若干學生幾乎從不發言的教室里,這種教室里的聲音都帶刺,學生或者自由放任,或者自暴自棄。
造成這種氣氛的根源在于教師的應對。精彩的發言要鼓勵,膽怯的發言要啟發,錯誤的發言要引導。
那么,如何讓教室的空氣遠離浮躁,讓每個孩子都安心發言,無拘無束地進行交流,讓他們自然平靜的聲音重新回歸教室?答案便是,準確“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與那些“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創設以聽為中心的教室。
這本書讓我感悟最深的地方就是學會傾聽。“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重要”,“在教室里,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后,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更加豐富多彩”。
而我們的課堂,往往是想讓學生多多發言,因為這樣顯得又熱鬧又熱烈。但佐藤先生說過,傾聽,是教師本身專心致志、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發言的態度。“是與一個一個學生展開對話,而不是以群體的形式進行”。
03? ? 做一個受學生喜愛的好老師
“傾聽”的教室告訴我們,怎樣做一個受學生喜愛的好老師。我想,那就是老師淡化角色意識,走近學生,俯下身子和學生平視,拉近空間距離,面對面與學生進行交流。
和學生形成亦師亦友的關系,給學生交流與思考的機會,這樣才能使課堂大放異彩。
讀到這里,我再一次被震撼。原以為,只要讓每個孩子大膽發言,他們的能力便會不斷得到提升。實際上,傾聽,才是學生學習中最關鍵重要的行為,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健全的。傾聽,比發言更重要。
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做學生的最佳聽眾?當然,前提必須是教師要學會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課堂上,教師要保持專一的、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發言的態度。在教室里,凡是有不好好聽取別人發言的學生,肯定有不認真傾聽每個學生發言的老師。
在這里,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可見老師的言談舉止、一言一行是多么重要。
試想一下,如果一位教師目光呆板,且上課總是死氣沉沉,缺少人情味且講話干巴巴,硬邦邦,毫無生機可言,學生們在這樣的課堂,又如何能夠坐得住,不扯著嗓門喊叫才怪呢。
記得有一次,我和同事一起去參加一個專家報告會,會上那位專家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兩個半小時的演說,把我們都累得腰酸背疼腿抽筋。實在忍無可忍之下,旁邊的同事說了這樣一句話:哎呀,我是真正體會到坐的滋味了,也難怪學生們上課坐不住,碰到不喜歡的課堂,對孩子來說何嘗不是一種煎熬啊!這句話,讓我沉思很久……
由《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想到的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的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令我吃驚的是,他居然通過自己的實踐,將這種理想,在學校的實施變成了現實,并獲得豐富的經驗。可以說,這是我讀到的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專著。
書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它不僅僅只關注學生的發展,更關注教師的發展。的確,教育絕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它是全社會的事。學校、教師只有和社區、全社會聯系起來,教育的天地才會更廣闊。
《靜悄悄的革命》不是由上而下的變革,而是由內到外的改變。我們不可能在讀完一本書之后就立刻茅塞頓開,它更需要我們勤思考,真實踐,在日積月累中不斷提升自己。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結合實際工作,《靜悄悄的革命》除了讓我不斷改進課堂教育模式,更給予我各種力量,革新我的教育理念。
《靜悄悄的革命》,我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