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 | 鴻鵠創客隊長
生活就是一個不斷追求旅途,我們就是為了我們想要的東西而活著!因為這個目標,我們在努力;我們在奮斗;我們在拼搏……
因為我們想要的不是很輕易就能得到的,需要我們去獲取,所以我們在不停地與人打交道,在交往的道路上,我們有過無奈;有過尷尬;有過幸福……我們的行為會影響到別人,別人也會影響到我們,但我們面對別人的影響采取的態度是擇其好去其粕,但我們更要注重的是自己的言行,不能因為疏忽而傷害了別人。己所不欲,忽施于人——是一句古訓,他教育了我們自己不想要的(對自己不利的)就不要施加于別人(給予別人)。這給我們的不是言語的魄力,而是一種撼動心靈的震顫力。
我們各自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追求,我們不需要照著別人的路子去走,我們都需要按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選擇,去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在自己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挫折與不愉快等我們都不能施加于別人,那樣別人也會很不快樂的,甚至有可能讓別人就此給我們增加了一份仇恨與怨意,為了自己,為了別人我們都應該堅持己所不欲忽施于人的處事準則。堅持自己的原則,給自己一份快樂。因為只有彼此都有這樣的意識,那我們才有可能達到和諧,因為多了一分理解,多了一分理智,那樣大家都能很融洽的交往與生活,自然和諧的局面就促成了,在人類社會中,個人作為類的一份子而存在,個人的生存安全、物質利益、精神生活都是相互依存的,人與人之間應該是相愛的,應所惡勿施,所欲與之。個人需要這樣,一個大的集體、組織,乃至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應該這樣做,任何社會都存在著當權者和黎民百姓、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區別。所施與勿施的主體是當權者、領導者和管理者,他們應該施德于民,施教于民,施政于民,施富于民。庶民之間也應該樹立和實施所施與勿施的思想,人人都應該施恩惠于他人,這就體現了人與之間的愛與社會的和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種品格,一種高尚的節操,可是很多人卻沒有這種高尚的品格,而有些人卻為了這種品格犧牲了許多。我們即使沒有了那些文人騷客的修身之品,但我們也不能像那些小人俗客那樣為害于人。我們只有注重自身的修養,造就一種符合自己的品格,做一名為人所愛的人。因為我們都很明白,己所不欲——連自己都不想要的,為何要強加給別人;勿施于人——這就是基于我們都不喜歡的東西,就別給別人,因為有時即使是為人所好但也會讓自己的某些方面褪色。因為這不同于幫助別人,它是源于一種給予,幫助則是源于一種別人的需求。我們都只有正確把握好這個尺度,才能更好地生活,才能更好的豐富自己,才能更好的塑造自己。
這是前人的古訓,也是我們的警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我,他都需要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