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 ?這是一本能夠引人深思的小說。或許每一位父母都應該讀一讀,每一位孩子也應該讀一讀。
? ?這本書敘事視角獨特,順敘與插敘,現在與過去,雙線行文,同時展開;細膩入微的心理刻畫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讓讀者具有強烈的代入感;整本書的情感基調都是壓抑沉悶的,卻又讓人不斷反思。
? ?故事是由一個高中女生莉迪亞莫名其妙的失蹤開始的,父母給她所有的“朋友”打電話詢問去向,結果卻發現這些平日里口中的“朋友”跟她并不熟,不久后發現她竟然沉尸湖底,而警察經過調查得出結論竟然是自殺!因為女兒離奇的死亡,家里發生了一系列的變故,家人也開始慢慢回憶以往的點點滴滴,從而尋求莉迪亞死亡之謎。
? ?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一直夢想成為一名醫生,在大三時認識了她的老師,當時的哈弗大學博士生詹姆斯。詹姆斯是美籍華人,因為他的與眾不同,瑪麗琳愛上了他,而詹姆斯則因為她的普通平凡能夠融入大眾而喜歡上她,于是兩人墜入愛河。
? ?詹姆斯畢業后未能如愿留校任教,而是到了一個小城市的三流大學任教,瑪麗琳此時發現自己有了身孕,因此不顧母親的反對,放棄了自己的學業,兩人結婚搬到了小城市生活。婚后生活波瀾不驚,直到瑪麗琳的母親去世。因為母親生前最愛的一本飲食書,她才發現母親的一生是如此卑微,她不想像母親一樣,過著如此卑微平凡的生活,生活中只有丈夫和家庭而失去自我。因而她想找回自我,想要繼續自己的夢想,于是她拋棄了丈夫和兩個孩子,不辭而別,消失了兩個月,想要繼續自己的學業,實現當一名醫生的夢想,但卻因為暈倒就醫而發現自己又有了身孕,于是她認命了,繼續回歸家庭,就此放棄的自己的夢想。
? ?與此同時,她的女兒莉迪亞,卻因為害怕再次失去母親而承諾自己,一定要滿足母親所有的期待,因而,母親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心愿和理想轉嫁到了女兒身上,不斷讓女兒學習生物、物理、化學相關知識,她忽略了兒子和小女兒,把所有的愛所有的關注都傾注到了莉迪亞身上。女兒一開始還能做到,慢慢地卻不堪負荷,卻又擔心母親再次離開而只能接受這沉甸甸的愛。
? ?父親詹姆斯從小就因為自己是華人而不被接納,總是與眾人格格不入,這是他最為苦惱的事情,也是他內心最不能碰觸的傷疤。因而,他無比希望自己聰明漂亮的女兒可以融入群體。他總是讓女兒多交朋友,讓女兒約同學,給同學打電話,但事實上,莉迪亞卻一個朋友都沒有。
? ?面對母親希望她成為與眾不同的醫生和父親希望他融入群體廣交朋友的沉重的壓力,她痛苦不堪,一面努力,一面撒謊。唯一能力理解她的,就是被父母忽略一心想要離開家的哥哥內斯,但哥哥卻考上了哈佛大學,即將離開家,離她而去。盡管她藏起了哈佛寄來的各種信件,甚至撕毀,都無濟于事,她苦悶生活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即將失去。
? ?于是,走投無路的她選擇了接近她的鄰居,她哥哥最討厭的同學杰克,一個臭名昭著的學生,但對于莉迪亞來說,卻是一個情感的宣泄口。她總是跟他說她家里的事情,尤其是她的哥哥。后來她才知道,杰克原來喜歡她的哥哥,但是他的哥哥卻無比討厭杰克。迪莉亞嘲笑他可悲,因為他喜歡上了最討厭他的人,但杰克卻反過來嘲笑她:至少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你呢?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莉迪亞。夜深人靜時,她一個人去了離家不遠的湖邊,上了碼頭邊的一條小船。她在船上思考,才發現自己這些年痛苦的根源就是從來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她只是因為害怕再次失去母親,而無條件地滿足母親所有的期望,把母親的理想當成自己的目標;為了迎合父親而假裝自己很多朋友,而此刻,她不堪重負,她決定要重新來過,開啟自己全新的人生,過她自己想過的生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 ?此時,她想起內斯教她游泳時的情景,她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于是,她走下了小船,投入了未知的水里,卻再也沒有上來,在無聲無息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故事中有一個無足輕重卻又無法忽視的人,那就是莉迪亞的小妹妹,她就是漢娜,她被所有的家人忽略,總是躲在一邊冷眼旁觀,或許她是唯一一個清楚所有事情的人。直到故事最后,父母才發現他們還有一個女兒,才開始珍視她,或許,經歷過失去之后,父母會懂得如何恰如其分地去愛這個女兒。
? ?或許,這只是我讀后的大概印象,囫圇吞棗而已,并不恰切。但故事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 ?第一,作為父母,該如何恰如其分地去愛自己的孩子,該如何處理自己的理想與孩子的人生的關系?我們應該明白,孩子的人生是屬于他們的,父母不能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或者自己期望的生活模式和人生軌跡強加在孩子身上,或許父母能做的,便是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并為其提供實現自己理想的條件,僅此而已。沒有誰可以決定別人的人生道路,沒有誰可以為別人的人生打包票,哪怕是父母也不可以,可以引導,但不能決定。
? ?第二,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要學會溝通,良好的溝通,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和最佳途徑。
? ?第三,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明白,尤其是女孩子,無論什么情況,都不能失去自我,永遠不要放棄自我,無論是因為愛情還是因為家庭。否則最后就會成為像瑪麗琳和她的母親那樣的人,生活就是圍著家庭丈夫轉,活的卑微無趣,終其一生留不下任何痕跡。
? ?第四,異類的壓力和負擔往往會摧毀一個人,而不是塑造一個人,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人類,我們既要與眾不同穎脫而出,也要能夠回歸群體,成為蕓蕓眾生的一員,可以與眾不同但卻不能格格不入。
? ?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理智地愛自己的孩子,處理好自己的期望和孩子的想法之間的關系;也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找到迎合父母的期望與實現自己的理想之間的平衡點,找到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