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某小學五、六年紀女廁的粉色提示牌引發爭議。上面寫道“特殊時期需要幫助請到醫務室噢!”該校老師表示,校醫務室里備有全面衛生巾、一次性內褲、紅糖姜茶、暖寶寶、熱水袋等。校方對此也回應稱,此舉為幫助孩子更好的應對生理變化。
此類提示牌以及其背后的引導和幫助措施,顯然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進步,是將性教育落實到行動上,切實為正處于發育期的女性帶去便利。
一般情況下,女性在12歲左右會迎來月經初潮,此階段女性多處于小學五、六年級,甚至更低的年級。而在廁所內設立溫馨提示牌,并給予貼心的幫助,能夠很好的緩解女性在月經初潮時的恐慌與尷尬。甚至,應該盡早向低年級的女生科普相關的生理知識、應對舉措,讓女生們都能夠以從容的態度、平穩的心理來應對生理發育。
現實中,許多女性提起月經依舊會感受到一絲尷尬與窘迫。這與其彼時的社會觀念有極大關系。由于彼時信息閉塞、觀念老舊,她們對相關的生理知識一無所知,充滿困惑與恐懼,因此不能夠及時得到正確的教育引導,采取健康衛生的措施。
隨著社會的發展,吃飽穿暖此類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已得到滿足,而擺脫心理負擔、打破性羞恥將成為下階段刻不容緩要追求的東西。早在2011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就明確提出要把“性和生殖健康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讓學生在生長發育的年紀正視自己身體發生的變化,理解男女的性別差異,讓學生能夠了解自己、保護自己。
然而,一些思想封建的成年人,甚至是學生家長卻在對這一行動帶去阻力。曾有新聞報道,某校家長對學校發放的《小學生性教育健康讀本》提出“尺度太大”的抗議,對學校性教育的舉措進行抨擊,導致一份編寫優良的性教育讀物,變成媒體們嘩眾取寵的炒作對象。原本家庭本該承當性教育的主要責任,但由于大量家長本身也未曾受過系統的性教育,這一責任便轉移至學校。這本就是學校在彌補家庭教育的欠缺,因此家長更應及時的轉變自己的觀念,積極配合學校教育工作,甚至可以同孩子一起學習性知識。
其實,不止是小學,各地高校近年來也不斷的發起“拒絕月經羞恥”的活動。高校女生自發設立“衛生巾互助盒”、學校組織試用“月經體驗儀”,都是在用切實行動,推進消除月經羞恥,促進性教育知識的普及。
總體而言,徹底的破除月經羞恥、推進性教育普及,樹立正確健康的生理意識,還任重道遠。家庭、學校、社會都應該發揮自己的力量,性教育不是洪水猛獸,而是滋養孩子成長的涓涓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