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定慧品》
一、三無法門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這句話指出頓教法門的宗旨和綱要,可以說抓住了整個修學的最要緊處,上根利智,一聞即悟。
“我此法門”,是指禪宗頓悟法門,亦稱南宗,是相對北宗而言的。當時,神秀在北方弘揚禪法,依“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見地而修。通過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從而改惡修善,令心保持清凈,是為漸修。頓悟不需要時時掃除,其特點在于直接打開自性,見到最真實的本來面目。
“從上以來”,就是從五祖,乃至四祖、三祖、二祖、初祖,一直追溯到釋迦佛,追溯到過去無量諸佛。“佛佛唯傳本體,祖祖直印真心”,已經為我們直接指示了真心。一旦明白這個真心,就能放下一切塵勞掛礙。否則,抓來抓去,抓住的還是細枝末節。
“先立無念為宗”,宗就是目的。南宗頓悟禪法,從歷代祖師乃至諸佛菩薩以來,都是以無念為真正目的。
“無相為體”,體就是本質。一切事物的本質到底在哪里?修學佛法,要開悟成佛也好,要接受人生各種挑戰也好,首先要體會到“我”的生命存在。我們通常會覺得,身體是我,念頭是我。那么,這個身體和念頭有哪些面向?應該從哪幾個角度去認識它?一是外在的相。你的一顰一蹙,舉手投足,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這個外相不是自己獨有,你長得漂亮,別人看了也高興;你長得兇惡,別人看了也討厭。你做了好事,別人會歡喜并感恩;你做了壞事,別人會痛苦并譴責。所以,你不要以為這身體就屬于我,它其實是大家共有的。二是內在的相,就是你的起心動念。這些相背后的本質是什么?我們擁有這個生命,到底有什么用?我們每天都有無數欲望,靠這些欲望來堅持我們今天要干什么,明天要干什么,這些都是念頭表現出來的生命力。你們今天來這里聽課,也是有了聽課的念頭才來。這些念頭到底以什么為宗旨,為歸宿?
“無住為本”,體和本有一點區別。體是看不到的,比如我們的體質好不好,不是因為你長得很胖或臉很紅,那不能說明問題,最清楚的是你自己。再比如我們坐在這里,看不出誰會開車,但你自己知道。雖然看不到內在的體,但到了車上,這個技術就會表現出來,因為它原來就有。我們今天會講話,會走路,會生煩惱,會有感恩的心,都是靠內在的體,它如如不動而能生起作用。如果在作用上也看不到,才稱為本。
世間一切萬法,有枝末和根本。大家坐在這里,那個無相無住的才是本。我說話你們能聽得到,會聽的東西到底在哪里?不聽的時候,你沒發現它是什么樣的。但一有聲音,它馬上就知道你在說什么,這不是很神奇嗎?如果不會聽,不會看,不會說,什么都不會的,那就是體——無相、無為、無造作,如如不動。但它照樣可以聽、可以說,那個體又沒有變,那就是性。就像開車的技術,無論是否在開,它都沒有變。不開的時候看不到,開的時候其實也看不到。我們能看到的就是車在動,方向盤在動,也知道你有開車的技術,但技術本身照樣是看不到的。
這個會聽會說的東西,不停留在任何狀態中。如果開車的技術只是停留在身體內,那么到了車上,它也不會表現出來。可是在車上,它就知道哪里要直走,哪里要拐彎,哪里要剎車。如果這個技術只知道直走,不知道拐彎,或者只知道啟動,不知道剎車,都不行。真正的技術不會停留在任何狀態中,同樣,心性也不會停留在任何一個相中。
所以六祖告訴我們,要以無住為本。這個本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禪宗讓我們夜以繼日去參話頭,就是參這個。塵勞即是道場,你打不破,就被塵勞牢牢捆住。一旦打破,心如虛空,來去自在,“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這是禪宗最高深的三無法門:第一是無念,第二是無相,第三是無住。那么,如何才能無念、無相、無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