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行為表現出來的一致模式讓我們看到家庭行為具有一定的結構,家庭成員負責保持并保持家庭結構平衡,盡管這只在功能意義上來講是如此的。有人負責表達積極,有人負責表達消極。
家庭結構的情感界限和結盟關系怎么呈現的?家庭因為一些特定原因來尋求幫助。可能是孩子的不良行為,可能是無法和諧相處的夫妻。家庭治療師總是站在這些特定問題之外觀察家庭成員嘗試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是家庭成員之間互動的動力( ?)。行為不良的孩子,父母可能總是責備他,從不對他進行獎勵。那對夫妻可能卷入了一場追逐者和逃避者的動力模式中,或者他們無法在不吵架的情況下進行溝通。
從組織認識個體,父母雙方中的其中一方指責孩子,可能是想削弱對方的地位。不能和諧相處的夫妻,可能是因為和原生家庭界限不清,在和原生家庭之間,怎么形成與原生家庭清楚的界限?
家庭被組織成有界線的亞系統(夫妻亞系統,父母亞系統,親子亞系統分為母子亞系統和父子亞系統,共有四個不同的亞系統存在。主系統是自己,和他人組成亞系統。亞系統操縱家庭成員彼此的接觸,家庭成員在咨詢師“活現”在家庭中經常呈現的關系互動,治療師觀察和改變他們之間的互動模式。
理論構想
結構派治療師提出家庭治療的家庭動力模式,三個要素:結構、亞系統、界線。
家庭結構:一個家庭由一些亞系統組成,而亞系統間的互動通過成員間的界線來調控(夫妻之間的界線,父母之間的界線,母子之間的界線,父子之間的界線)。家庭中,和朋友間,關系的遠近和距離的遠近相關。要想了解家庭結構,必須超越互動行為,看到互動發生的組織框架(?)。系統大于部分之和。家庭的某部分是受整個家庭系統組織影響的。隨著家庭互動的反復出現,持久模式期望建立(行為序列形成:失控逐漸向一種可能性的可控變化)。比如,第一次寶寶哭或孩子沒有完成作業,誰都不清楚該做什么,這個責任誰擔當?大家會一起分擔嗎?會有抱怨嗎?很快,模式建立起來,角色分配了,再發生這樣的事情時就會出現與模式同樣的反應。誰去做~~?變成“她可能會~~”,然后再變成“她總是~~”。
家庭結構會受到建立家庭規則的期待的強化。例如:家庭成員應該總是為彼此著想。比如對方表達傷心了,你要送去安慰。父母吵架了,孩子要阻止。這些行為順序都是以同樣的方式呈現,它們是有結構的。什么在支撐著結構?看不見的規則。改變它們中的任何部分都不會改變最基本的結構,但是改變這個潛在的結構將會對家庭互動產生連鎖反應。
模式一旦建立,就能夠自我保持下去(自組織),盡管有其他選擇的余地,但家庭成員可能不會考慮到它們,直到環境的改變對這個系統產生了壓力。
家庭的結構需要治療師去發現,這有兩件必須做的事情:能夠解釋結構的理論系統,觀察行動中的家庭。觀察家庭成員間實際發生的互動。
家庭根據代際、性別和功能分為不同的亞系統。亞系統是通過人際之間的界線來區分的,這些界線看不見但調控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人際界線包括從僵硬到混亂的界線。僵硬的界線是限制性的,只允許與外部亞系統有很少的接觸,導致亞系統與亞系統之間的分離。分離的亞系統是獨立的,隔離的。分離,一方面促進自主,同時,另一方面限制了情感和支持。纏結的亞系統提供了親密但損失了獨立,過分的親密削弱了主動性。
結構不是靜止狀態,家庭結構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他們需要一段艱難的適應期,學會適應彼此互動的需要和風格。
夫妻之間必須建立互補的支持模式。當然要有度,過度互補會削弱個人成長。適度互補使夫妻能夠分擔責任以相互支持和豐富彼此。一個主要負責賺錢養家,一個主要負責照顧家庭。
夫妻亞系統需要有清楚的界線,獨立于父母身份、孩子和其他人。
父母亞系統處于領導地位,需要做出決定承擔屬于父母的責任。
治療師超越他們所工作的具體環境,看到工作所植根的更大的社會結構。
家庭動力
通過對家庭潛在結構的思考,結構派治療師能夠解釋調控家庭的東西是什么?以及他們是如何進行調控的,他們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有時又是如何受阻的?
正常的家庭功能
當兩個人結合組成一個家庭,這個新單元結構性的要求是適應和設置界限,最首要的事情是夫妻兩人相互適應,以便成功應對每天發生的眾多細小問題,。每一方都試圖按照自己熟悉的規則去經營這段感情,并會強迫另一方也要遵從這些規則,。他們必須要在主要的問題上達成一致,如在哪里生活?是否要孩子。他們必須協調日常的習慣問題,如電視看哪個頻道?晚飯吃什么?什么時候去睡覺和在臥室做什么?在適應對方的過程中,這對夫妻不僅要在他們之間建立一個界限,同時也要建立一個將他們與外界分隔開的界限。
每一方都希望保持自己原生家庭那種讓人更為舒服的親近水平,因為夫妻具有不同的期望沖突就會接踵而至,這是這個新形成的單元最困難的地方。比如妻子想和丈夫聊天,丈夫卻想玩兒游戲,比如丈夫想和孩子們玩撲克牌,妻子感覺到自己被排除在外
夫妻雙方必須確定他們和原生家庭的界限,突然之間他們成長的家庭就必須讓位于新的婚姻,這對于新婚夫妻和他們的父母而言也可能是一個困難的適應過程。
孩子的誕生將一個新家庭的結構轉變成一個父母的亞系統和一個孩子的亞系統。一個女人在懷孕后,她需要承擔的比爸爸要多,媽媽的生活比爸爸的生活有著更根本的改變,做了更多的犧牲。媽媽需要從丈夫那里得到更多的支持。兒童在不同年齡需要不同的教養方式,嬰兒需要照顧和喂養,兒童需要指導和控制,青少年需要獨立和責任。適合兩歲孩子的好的教養方式,不一定適合一個五歲的孩子或者14歲的孩子。米紐秦告訴治療師,不要把成長的煩惱誤認為病態區分,家庭正常與否,不是看有沒有問題,而是有沒有處理這些問題的功能性結構(有空間?看到時間?),正常的家庭把體驗焦慮和破壞看作其成員的成長和變化,許多家庭會在過渡階段尋找幫助,治療師應該記住他們只能在調整他們的結構,以適應新的環境。
行為障礙的發展
當一個家庭或他的一個成員遇到外部壓力和遇到發展過度階段時,就要求對結構做出修改,比如說父母下崗,家庭搬遷,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退休。健康的家庭會適應變化的環境,失功能家庭則會增加結構的僵化程度,使其不再發揮作用。在疏離型家庭中,界限是僵化的,而且在家庭成員有需要的時候,家庭也不會動員起來給予支持。疏離的父母可能不會在問題變得非常明顯,之前意識到某個孩子已經抑郁了,或在學校遇到了困難。在殘疾型家庭中,邊界是混亂的家庭成員相互依賴,侵入型父母會因阻礙孩子發展和干擾他們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而造成很多麻煩。一個經常遇到的模式是纏結的媽媽疏離的爸爸綜合癥。
等級可能是僵化和不公平的,也可能是不牢固和無效的,在第一種情況下,由于缺乏指導,兒童可能會發現自己得不到保護,在第二種情況下,他們的個人成長可能受到損害,權力斗爭可能會隨之而來,對于家庭的穩定性而言,具有功能性等級是必要的,靈活性也是必要的,這樣可以適應變化。
家庭治療師經常看見的一個問題是,當父母無法解決自己的沖突時,就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孩子身上。他們不為彼此擔心,而是擔心孩子,雖然這減少了爸爸與媽媽之間的緊張關系,但卻犧牲了孩子。爸爸說媽媽慣孩子,媽媽說爸爸過于嚴格,爸爸可能會退出對孩子的教養,媽媽便會指責他不關心孩子,這反過來又使得爸爸逃得更遠。另外一個差不多常見的模式,是父母圍繞孩子發生沖突。媽媽總是過度關心的,對孩子的要求做出反應,而疏離的爸爸就不會做出任何反應,父母雙方都指責對方的做法,卻又堅持自己的行為,這樣下去的結果就會導致跨代同盟的出現。一些家庭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運作正常,然而無法適應孩子長大后對規則的需要,如果這些溺愛孩子的父母沒有教他們的孩子去遵守規則,尊重權威的話,孩子可能會沒有做好踏進學校大門的準備,他們習慣于按照自自己的方式做事,可能對權威產生抵觸心理。由此產生的幾個潛在后果,可能讓家庭來尋求治療,孩子可能會不愿意去學校,他們對于學校的恐懼可能會通過理解他們的父母而得到強化,理解他們的父母會允許他們呆在家里,如果父母允許孩子在家呆很多天的話,這個問題就會變得頑固。另一種情況是,這些孩子可能會回到學校,但因為沒有學過與別人交流,他們可能會被同學排斥,這些小孩兒會因此情緒低落,在另一些情況下,這些被溺愛的孩子在學校犯了紀律問題,那時,校方可能會提出對其進行咨詢。對于離異或喪偶后重新結合的家庭,家庭結構需要重新建構,這些混合家庭要很快經歷過渡期的家庭沖突。有時媽媽和孩子很難做到,讓一個繼父加入父母壓系統,他們要很長一段時間去學會接納彼此。新的父母需要學習如何做,而不能作為參與者在撫養孩子上提出自己的見解。家庭結構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某個成員的癥狀,不僅反映了某個人的互動情況,還反映了家庭中的其他關系。母親和孩子之間纏結的關系會影響孩子對外界的興趣。孩子可能出現抑郁癥,以配合媽媽需要的親密關系。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解決媽媽的問題,幫助媽媽在生活中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改變的機制
結構派家庭治療,不僅考慮到家庭成員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還考慮到了他們是怎樣以及為什么會學會這樣去做的。
治療的目標
結構派治療被用來改變接受治療的團體,以便成員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治療的目標是改變家庭的結構問題得以解決,只是這個過程的一個副產品。結構派家庭治療,認為家庭問題源于功能失調的家庭結構。治療師在工作中激活家庭中已經存在的潛在的適應模式。在家庭結構治療中,一個共同的結構目標是,在家庭中建立一個有效的等級,父母應該管束他們的孩子,而不應該與孩子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治療的目標是強化家庭成員之間的界限,以區分個人和家庭亞系統。在成員之間相互疏離的家庭中治療的目標是讓成員之間的界限能夠相互滲透來加強他們之間的聯系。
行為改變的條件
治療師通過介入,也就是融入這個家庭,發掘家庭的可塑性,激活潛在的,可選擇的家庭結構。介入,意味著治療師要接納這個家庭,適應家庭的風格,重構促使家庭結構發生變化。
治療師要想介入(融入)問題家庭,就必須傳達對家庭成員的認可和對他們做事情方式的尊重。如果父母因為一個孩子的問題來尋求幫助,治療師不要通過征求孩子的意見來開始治療。如果通過問孩子來開始治療,那是不尊重父母,只有成功介入一個家庭后,嘗試重建結構,才會有效果,才會有挑戰,家庭的面質,并促使他們做出改變。
治療師的第一個任務是了解這個家庭對于問題的看法,可以通過分析他們用來解釋的文字和他們用來掩飾的動作,達到這一點。結構派治療的活現技術就是在治療的現場情境下觀察和調整家庭的結構,結構派治療師會根據他們觀察到的東西,而非家庭成員描述的東西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