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復習古詩詞,學到《觀滄海》一篇,為了更深刻地了解曹操,我在“古詩文網”中又閱讀了曹操的其他詩歌,于是驚訝地發現,曹操才是真真兒地具有大氣概的人。
曹操的大氣概表現在他非凡的想象,和浪漫主義思想上。曹操有多篇“游仙詩”,詩中的曹操“駕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歷玉門。濟天漢,至昆侖,見西王母謁東君。交赤松,及羨門,受要秘道愛精神。”詩人駕風乘龍,遨游四極八荒,九嶷山,昆侖山,華陰山,泰華山,蓬萊山,都有他與仙人人共飲、與仙人鼓瑟和鳴的場景,抒寫出超現實的浪漫情懷。
曹操的大氣概還表現在他對現實社會的描摹、對人民苦難的關注上。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戰亂連年。曹操的《蒿里行》記錄了當時軍閥之爭的紛爭,“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更難得的是,曹操的目光不只關注戰爭的結果,更關注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已經超越了一般的記事,慷慨悲涼,反映了詩人的憂國憂民之心。
毛澤東評價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也在詩文中多次表達自己的志向,在《短歌行》中,他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表達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在《述志令》中引用了戰國樂毅、秦朝蒙恬的話,表達對漢室的忠誠。“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后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后嗣乎!”、“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面對政敵對他“欲廢漢自立”的非議,曹操借樂毅、蒙恬之口,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回擊了“竊國”“奸臣”等罵名。文中的曹操對志向的表達是磊落的,超凡脫俗的。這何嘗不是一種大氣概、大胸懷?
曹操對理想社會的設想,在《對酒》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更表達出他作為政治家的胸襟與氣魄。“太平時,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禮讓,民無所爭訟。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斑白不負戴。雨澤如此,百谷用成。卻走馬,以糞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愛其民,以黜陟幽明。子養有若父與兄。犯禮法,輕重隨其刑。路無拾遺之私。囹圄空虛,冬節不斷。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詩中,天下太平,無戰事紛爭;君主賢明,官吏忠誠;民間無訴訟,百姓倉谷滿盈,年老者皆有所養,皆得善終;公侯之家,愛護百姓,陟罰分明;路不拾遺,天下大同。這樣的政治情懷,這樣的社會理想,即使現在,也讓人感佩、向往。
至此,我們再來讀曹操的《觀滄海》,就不難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包蘊日月星辰的大海,表現的是詩人博大的胸襟,更表現了他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和豪邁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