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講過一個有趣的笑話:
一個丈夫對妻子說:如果我們兩個之中有一個先去世,我想我會搬到巴黎去居住。
這個笑話結束了,如果你還沒發現笑點,那么證明你對“自我服務偏見”的無視。所謂自我服務偏見,就是當我們對事物進行歸因時會下意識地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結論,如上文中的丈夫。
我們自己對自己的了解比自己想象的少的多(這本身也是個社會心理學的基本事實),那么這本書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如果要我選一本可以推薦給所有人的書,我非常樂意推薦這一本。
如果你認為社會心理學家都是一群無聊的人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的,他們是一群有趣有蔫壞的人。
再講個有趣的故事:
在社會心理學奠基之初,人們對這么學科常見的嘲諷就是,社會心理學家只會得出一些已經是常識的結論。
事實真是如此嗎?為了回應這種嘲諷,社會心理學家保羅·拉扎斯菲爾德提供了一份解釋性評論的樣例,一部分列舉如下:
1、 受過良好教育的士兵比教育水平低的士兵在適應方面遇到了更多問題。(比起那些“社會”大學的畢業生,知識分子對戰斗帶來的焦慮更不適應。)
2、南方士兵比北方士兵更能適應炎熱的南海島嶼氣候。(南方人更適應炎熱的氣候。)
3、白人士兵比黑人士兵更熱衷于晉升。(多年的壓迫會降低成就動機。)
4、 南方的黑人士兵更喜歡來自南方的長官而非來自北方的。(因為南方長官更習慣與黑人打交道,也更有技巧。)
你覺得這些結論都是常識嗎?這種在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接地氣的稱呼叫做“事后聰明”,指一個結論被提出后就會被迅速當成常識(但在提出前不會)。
怎么證明這一點呢?實際上,上述所說的關于的士兵的樣例,實際上每一項都是與真實結論相反。
當年社會心理學家就是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行為藝術有利的還擊了所謂“社會心理學只是揭示一些我們早已知道的常識”這種嘲諷,實際上我們的所謂“常識”往往是在結論之后建立的。
有趣的內容還有很多,而且參考意義是多方面的,唯一遺憾的是沒能讀到最新的第11版(作者在不斷根據新的研究迭代版本)。
根據文中說到新世紀初那場傳染病風波,第八版應該編纂于本世紀初的幾年,我猜第12版的時候作者所要重點描繪的傳染病就不是2003年那次了,而這次影響極為深遠的傳染病也是社會心理學的絕妙實驗場,我開始期待有一天能看到一本專注了,如果我的專業是社會心理學的話恐怕早就開始寫了。
就這樣吧,推薦給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