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重讀了《教育的目的》第二章 。所謂教育的節奏,指的是一個為每一個有教育經驗的人所熟悉,并在實際中要用的原則。學生的智力發展是:在學生心智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該采用不同的課程,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
教育節奏并不是一個新名詞,而是被教育者所熟悉,而且在實際中要用到的原則。我想到的是“關鍵期”,如2~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5歲是兒童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等。學生的智力發展應該也是有關鍵期的,一定存在階段性的特征,是有差異的,這是普遍存在的規律。那么,對于群體中的個體,每個人的發展又各不相同。作為教育者和家長,我們要抓住關鍵期。同時,針對學生的群體差異和個別差異,我們要因材施教。
懷特海認為浪漫階段應當是孩子從八歲到十二三歲之間,在這個階段,孩子主要是要學習語言,學會利用母語,提高書寫、拼寫和計算等能力。
在11歲開始,逐漸轉入精確性的知識學習,一直持續到15歲,比如利用語言來豐富自己,能利用語言來閱讀理解一些作家的作品等。他支持在這個階段多學,比如同時學習英語、法語、拉丁語、希臘語等。他自己就是從十歲開始學習拉丁語的,12歲開始學希臘文,堅持每天都要翻譯幾頁拉丁文和希臘文作家的作品,一直學到快20歲進劍橋大學的時候。我不知道這幾種語言之間的關系,去百度發現,有人說:拉丁語與英語的關系,就跟文言文與中文的關系一樣。英語的26個字母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源于希臘字母。
在15歲到16歲之間,語言的精確階段和科學的浪漫階段進入尾聲,并在這一年,要專注地進行科學方面的學習。比如深入了解機械、物理、化學、代數和幾何學等學科的重要原理。至此,理科學生有了文學教育的底子,文科學生也有了科學教育的基礎。
閱讀懷特海的這個課程觀,我感覺就好象是一棵樹一樣,剛開始是專注于語言這一個主干,慢慢地長大,生出枝條,再逐漸增加,直至最后枝繁葉茂。
我是一名小學英語老師。上學時期的學習更多的是從學習語言的層面,從單詞到短語,再到句子,由淺入深。這是浪漫期,對知識的渴望,信息的容量大而且廣泛。進入工作,踏上基礎教育尤其是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工作,面對一些簡單的單詞和語法,我們不僅要交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思維。同時,我們在這一階段,也必須潛心修煉。為了更好地上好每一節課,我又重新溫習了音標,對自己發音不準的地方進行不斷地修正。為了幫助孩子記住單詞,我買了一些學習英語的書籍,發現背單詞并不是只有死記硬背這一條路,是可以利用諧音法,熟詞法,充分發揮想象力,建立音形義之間的聯系。
一位出色的教師如何才能使他的學生保持充滿活力的浪漫困難在于他花很長時間去闡述的理論,付諸實踐時往往花很短的時間。教育是有節奏的,我也堅信在教育的生涯中,每個教育者也會有專屬于自己的節奏。但是殊途同歸,我們的目的是一致的,讓我們揚起教育的風帆,成為在黑暗的天際點亮夜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