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兩個字似乎離我們一直特別遙遠,每一位天才的出現都使得他在所處的時代或是往后的時代熠熠生輝,莫扎特、愛因斯坦、迪士尼、達·芬奇等等就是眾所周知的天才,可他們在之前同我們一樣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是什么令他們成為了天才呢?
可能你覺得是刻意練習,這個當然必不可少,但普通人通過刻意練習可以成為專家,成為天才的卻很少。
是什么讓普通人卡在普通的境界,又是什么讓天才成為天才呢?
在《身體知道答案》這本書中,武志紅老師講述了自己參加“天才的策略”課程,執教老師是享有全球聲譽的美國NLP大學執行長羅伯特·迪爾茨,這一課程的目的是讓普通人掌握天才的策略。
在課程里,迪爾茨一直強調一點:“是什么不同導致了這一差異?”他提到的是普通人與天才的差異。
在這句話中,有兩層含義:第一,天才和普通人存在差異,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差異?第二,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天才狀態和糟糕狀態,是什么不同導致了我們形成這兩種不同的狀態?
要想了解天才的策略,搞清楚導致差異背后的原因很重要,這門課程不是讓你去模仿天才,而是教會你掌握天才的身心靈模式,從根本上讓我們自覺地從糟糕狀態轉化為我們曾經擁有過的最佳狀態。
書中提到:
迪爾茨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自我和靈魂這兩部分。自我關注的是我們周圍的生存環境,是我們的需要,它一直在喊“我要什么”,這種需要的另一面是恐懼,即自我覺得我必須得到什么,否則就會死去,而靈魂是通向更大存在的通道,它關注的是整個存在,它總是伴隨著一種使命感。
普通人與天才的差異就是這樣,普通人追求的是“我要什么”,他被卡在自我中,而天才的自我和靈性是合一的,他們一直保持著靈性的通道。
普通人很在意“我”創造了什么,天才則是將自己投入到更大的存在中,打開靈性的通道,與它進行連接。
現代舞大師瑪莎·格雷厄姆就有這樣的論述:
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由你而實現,從古至今只有一個你,這份表達獨一無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無法以其他方式存在。世界會失掉它。它有多好或與他人比起來如何,與你無關。保持通道開放才是你的事。
差不多每一個天才都有類似的說法,比如莫扎特說:“我真的從不曾研究或追求創意……音樂不是由我而來,音樂是透過我而來。”
他在描述自己創作音樂的過程時說:“我不知道它們何時出現,怎樣出現,也無法強求。那些悅人的歡樂留在我記憶中,我也習慣了像被告知的那樣,任由它們蜂鳴……它們點燃我的靈魂,只要不被擾亂,我的主題會自行擴展。”
我們普通人常常會卡在自我的境界之中,會擔心各種問題,時間、金錢、狀態,還有與別人的各種比較,說到底是卡在現實層面,在意別人的看法,這就無法打開靈性的通道。
我們會陷入問題狀態之中,無法進入到最佳狀態,我們會擔心別人怎么看我,別人不認可我了怎么辦,恐懼會將我們卡在自我之中。
普通人該如何模仿天才的身心靈模式呢?迪爾茨在課程中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練習:
第一、在后設位置(最初談話位置),培訓師詢問個案(來訪者),他想解決的一個問題狀態是什么,而他能想到的一個最佳狀態又是什么樣子。
第二、進入到“最佳狀態”的位置,幫助個案沉浸在自己曾經擁有過的最佳狀態中,并問個案,在這種狀態中,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身體有什么反應。
第三、退回到后設位置,詢問一些必要的問題。
第四、讓個案進入問題狀態的位置,培訓師幫助個案沉浸在自己的問題狀態,并問個案,在這種狀態下,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身體有什么反應。
第五、退回到后設位置,詢問一些必要的問題。
第六、讓個案重新進入最佳狀態的位置,并帶著在最佳狀態的體驗,走進問題狀態的位置,發現這兩種狀態的不同,然后化解問題狀態,從而找到將其轉化為最佳狀態的鑰匙。
處在問題狀態中,你會被各種所謂現實的東西束縛住,卡在自我的層面,而在最佳狀態之中,內心深處的恐懼會被化解,現實層面的疑慮就會消失,當然你還是需要為現實層面考慮,但當你徹底追求發自靈魂深處的呼喚時,你就有機會通向更大的存在,倘若只是追求現實層面,通道就會被卡住了。
迪爾茨研究天才發現,莫扎特的策略是任由音樂透過自己,打開問題狀態,達·芬奇的策略則是將整體切割成部分,既可以沉浸在整體的美中,同時也會保持對細節的驚人洞察。
動畫大王迪士尼的策略與達·芬奇的策略類似,但我覺得最有意思,他也是將創作過程切割,切割成三個獨立的過程:夢想家、現實主義者和批評家。
我們每個人的思考過程都包含著這三個部分,但我們經常會將它們混合在一起,當夢想家站出來大談特談的時候,批評家就會毫不猶豫地跳出來反駁,潑一盆冷水,現實主義者還會指責批評家說,你除了批評還能干什么,你是不知道我有多辛苦,我還得......
迪士尼的策略就是將這三個部分切割,給每一個部分一個單獨的空間,在這個空間內,它可以不受干擾地充分表達。迪士尼公司就專門設有一個“夢想屋”,在這個房間內,員工可以盡情想象不受任何限制。
這個練習大家也可以試著去做,設置三個位置,在每一個位置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之后在三個位置上多轉換幾次,體驗不同的感受。
武志紅老師說:
不管現實主義者和批評家多重要,最終我們會發現,最重要的一環還是夢想家這一角色。假若我們的夢想真正能與更大的存在相連,那時便會產生匪夷所思的動力。
說了這么多,我發現天才是比普通人更早地發現了自己的“PFE”(存在意義),追求的是自己發自內心的呼喚,并一直保持著通道的開放,他們沒有那么在乎現實層面,而是活在夢想中,可奇跡往往就會青睞他們這樣的人。
哪怕我們不能成為天才,至少我們可以試著聆聽并尊重自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