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諸葛亮在江東與孫權談好了孫劉聯盟。隨后便回到了江夏。
大家可能要反駁我了:諸葛亮明明還做了借東風,草船借箭等事。為什么不算數了?
首先,草船借箭在正史上是孫權的計謀,三國志吳書里有寫,大家可以自行查閱。其次,借東風這個很明顯,完全就是子虛烏有的事!這是羅貫中老先生的一種文學需要,大家也可以看到,在七擒孟獲中也有描寫諸葛亮神話的形象。
那么諸葛亮回去后發生了什么呢?
赤壁之戰開始了,而周瑜僅僅在第一回合就把老曹給差點玩死了!所以馬上劉備就開始了搶地盤,三家一爭,出現了曹操得到兩個郡,劉備得到四個郡,孫權僅得到兩個郡。那么劉備作為搶地盤中受益最大者,肯定要給手下封賞的,那我們的諸葛亮得到了什么呢?
啥都沒有!僅僅是一個稅務局老大!負責搞稅務的。這官不算大,但我們的諸葛亮全權接受,怎么說呢,你看他后面的表現。
赤壁之戰完了緊接的是什么啊?是劉備入蜀,那在這個過程中劉備派的是鳳雛先生龐統與自己同行。可能在他眼里,鳳雛比臥龍更有用吧。
那諸葛亮什么反應呢?一言不發,毫無反應。如同之后的司馬懿一般,像一個忍鬼一樣,這跟我們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赤壁的表現大相徑庭。但這才是大智慧。那什么時候諸葛亮才一躍而起,從男二變成了男一號呢?大家可能猜到了,沒錯,就是三國三大戰役最后一戰:夷陵之戰。劉老板像當年的曹操一樣,被陸遜一把火燒跑了。劉備越想越郁悶,最后在白帝城一命嗚呼了。
諸葛亮熬了13年,整整一十三年啊。他換來一個托孤大臣的位置。劉備對他說:你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如果我的兒子可以輔佐,那你就輔佐。若是他不成器,你可以自己當這個皇帝的位置。諸葛亮用自己的是十三年青春,最終換取了劉備的信任。
那么諸葛亮上臺后做了什么呢?
第一是征南,第二是北伐。那我們先說征南。
大家聯想到諸葛亮征南,會先想到什么?答案是七擒孟獲。三國演義里講得很精彩,說孟獲怎樣不停再戰,最后在第七次被諸葛亮降的心服口服。而諸葛亮采用攻心的戰術,放了孟獲六次,最后第七次一舉成功。
這實際上是一個典型的博弈,那雙方在博什么呢,地盤?兵法?軍隊?都不是,他們在博傻!博誰更傻。我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他們用的策略都不是最優策略!都是次選,而不是正選。
孟獲的正選是什么呢,他應該先假意投降,第一次被抓就認慫。
原因有三
1·諸葛亮他在南方初來乍到,很多事情都是一句話:強龍難壓地頭蛇。很多事情的開展工作都需要這些本土勢力。所以,諸葛亮第一次打勝仗肯定會留他一命,來為了他后面的發展。你在這個時候認慫,他是不會殺你的。
2·諸葛亮對這里人生地不熟,所以在對地形的掌握上,南蠻是強于諸葛亮的。而且第一次南征是偷襲,蠻子們是不清楚的。所以第二次有了之前的經驗,贏面必定大些。
3·既然諸葛亮要玩攻心那一套,那我就給他來個n擒n縱,這樣諸葛亮的軍隊光是在來的路上便就疲于奔命,那孟獲就以逸待勞,穩操勝券。并且第一次的認慫可以給他整修的時間,并且揪出叛徒,增強城防。當諸葛亮第二次來的時候,鹿死誰手可就不好說了。
那孟獲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呢?他輸了一次又一次,最后還是投降了。前幾次把自己的本錢輸光了,然后又輸光了自己老婆的,再是又輸光了自己弟弟的本錢。光這樣還不夠,他還賠了親戚和鄰居的!這導致不僅自己的地盤丟光了,還欠下了一屁股賬。得不償失啊。
那諸葛亮呢?他的優選策略是什么?
諸葛亮的優選是:在孟獲第一次表示不投降就把孟獲殺掉,一勞永逸。
為什么呢?原因也有三:
1·諸葛亮無論是攻不攻心,他都要先想到最壞的一層,那就是孟獲絕對不投降。是有這個可能的啊,各位觀眾朋友們,你不能保證孟獲一定會投降。你也控制不了他,我們有一句老話叫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個說法的前提是基于控制這個東西上的。但是,你怎么控制孟獲?他在南方這里的地位已經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事,但如果你直接把孟獲干掉了,那么,這種群龍無首的局面不會繼續的,他們肯定認諸葛亮做老大。又或者諸葛亮提吧一個蠻兵做老大,總之南方就是他的了。
2·如果他殺掉孟獲,那么他就能收編掉這一批蠻軍。那么對他馬上就要進行的北伐是有優勢的,這就像當年曹操收編青州的黃巾軍一樣。另外這樣也可以有效阻止本土勢力的反撲,更有助于諸葛亮對這里的控制與發展。
3·如果他第一次殺死了孟獲,首先,在故事中,孟獲第一次被降服他的手下就有人服了,所以,如果諸葛亮殺死了孟獲,并不會出現有不服的人。只有孟獲的老婆以及個別人,對大局的發展還是有利的。
那么諸葛亮攻心的戰策成功了嗎?成功了,但是付出了很多代價。
1·自己的將士出現了不滿情緒,軍中流言四起,怨聲載道。
2·孟獲的一些手下已經服了諸葛亮,他們在第二次將孟獲直接拽過來,結果諸葛亮轉手就給他放了。然后孟獲把他們殺了。導致其他還沒有確切表態的人出現質疑:你是不是故意整我們的?
3·孟獲的兵法本來一般,但與諸葛亮反反復復的切磋后,實力大漲,導致諸葛亮最后不得不火燒藤甲兵
4·諸葛亮燒了藤甲兵,損了幾十年陰壽。
5·并且諸葛亮走后,南蠻地區依然反叛,且總是反叛。
諸葛亮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做錯了,因為他沒有利潤支付給孟獲!孟獲被你降服,那是要付出代價的,你是要收買他的。你是做不到白嫖的。沒有收入,他憑什么聽你的?
正史中的諸葛亮沒有這樣,他到了南方三下五除二的收拾掉了他們,沒有繞那么多花花腸子,就是快刀斬亂麻。穩,準,狠!
說完了征南,我們再說說北伐。
大家都說諸葛亮北伐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曹魏沒有被取代。但我覺得他沒有失敗。
諸葛亮為什么要去北伐呢?有人說,為了消滅曹魏。
笑話,因為曹魏占有全國13個州之中的八個州,你就一個益州,怎么打?沒把他打死,倒是把你自己弄得燈盡油枯了,這是劃不來的。
還有一種說法:匡扶漢室。因為諸葛亮本身出征時就這樣講的。
但是,曹丕一上位,漢獻帝就把皇位“禪讓”給了曹丕,所以,現在曹丕所占有的魏朝是合法的,對的!沒什么不妥。你要是說這不對,那我還可以拿一個旗子擱那喊反漢復秦呢!
那我覺得原因是什么呢,是他想要人家的地盤,涼州。
諸葛亮北伐就是為了搶地盤。因為匡扶漢室也需要搶地盤,用歷史學家的話那叫收復失地。所以匡扶漢室就成了一個借口。那他為什么要搶地盤呢?大家還記得我上一次說的隆中對嗎?
隆中對的對策是跨荊州與益州兩個州,以此來構建自己的軍事基地,但是荊州被關羽送走了,諸葛亮所代表的蜀漢政權的實力一下子成為了墊底。那他怎么辦呢?
我先問大家,你覺得隆中對是自誕生之初就必須堅決,果斷的去執行嗎?
如果說是的話,那么恭喜,回答錯誤。從誕生之初就要堅持的,不是戰術,而是信仰。隆中對以及任何其他戰略都是一樣的,都要看當時的條件的。現在是什么?是荊州在孫權手里,而現在劉家僅僅一個益州,再加上東吳有了上次劉備勒索的經驗,現在的孫權沒那么容易就上當了。還有,你打荊州會加劇孫劉聯軍的裂痕,這樣打下去反而得不償失。
其次,曹魏當時的掌權者只知道劉備,不知諸葛亮,諸葛亮就有了先手主動的優勢。所以諸葛亮這是一招奇兵,出奇制勝,又是偷襲,很容易得手。并且我們平時所說的絲綢之路就是涼州一帶,這樣諸葛亮他就掌控了西方那條路,并且獲得西域的寶馬,香料這種本土沒有的物品,增強國內的經濟,也增加對外的出口產品。
我給大家看一張三國時期的地圖。
這個時候可以看到,西南是蜀漢政權,荊揚二州是屬于孫權的·,最下方的交州就是個強盜窩,南蠻就是指那里。剩下的地方都是曹魏的。所以諸葛亮是不可能真的去匡扶漢室的,他要是真的抱著這個想法,就肯定會去找孫權的,他不可能以蜀漢的一己之力去硬鋼曹魏的,諸葛亮是個精明人,他要是真的以一己之力去打曹魏,就會像關羽一樣迅速衰敗,或者會滅國!
行為是可以透露出決策者的預期的。那么諸葛亮訂的作戰路線是什么樣的呢?
在這點上,諸葛亮與武將魏延出現了分歧。魏延的決策是:兵出子午谷,直逼長安。長安屬于上圖中的司隸,與洛陽同屬一州。屬于首都級別的!而諸葛亮的策略是:先取關西,再取關中,關西隸屬于涼州一帶,所以諸葛亮的真實意圖暴露了,他就是想要涼州。
他為什么不按照魏延的策略呢?
首先,如果他是打涼州的話,那么魏國里面對此事的態度會有三
1、 認為此事不重要。即不管不顧,聽之任之。
2、 認為此事比較重要。即讓少數兵力派遣作戰。
3、 認為此事絕對重要。即派遣全國之兵力強行鎮壓。
三種情況都會出現在朝堂之上,且大臣會吵的不可開交。
第一種最和諸葛亮的胃口,但不大可能。
最后一種是諸葛亮最不愿意見到的,但他不切實際。為什么呢,因為孫權就在旁邊看著呢!你要是敢把重兵調過去,他就敢這個時候搶你的豫充徐三州。
那按魏延的做法,魏國的態度只會有一:那就是拼死命的去揍蜀軍,總之不會善罷甘休的。
為什么呢?因為這已經涉及到魏國的顏面了,讓敵軍在你的首都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這個國家還有一點顏面可言嗎?!所以魏國絕對會下狠手,再讓后方的涼州配合包圍蜀軍,諸葛亮他們就等死吧。蜀國的主力也會栽在那里,魏國和吳國就會來瓜分蜀國!蜀國就要滅國!所以魏延的策略是絕對不行的。
而魏國最終還是采用了第二種策略,即派少數兵配合作戰。他讓張郃帶五萬精兵支援涼州。而這個時候一個比較特殊的地理位置出現了。那就是街亭。
街亭這個位置比較特殊,它的前后兩端有山有城,易守難攻。而中央這個地方有山無城,極難防守,只要拿下了街亭這個地方,諸葛亮就可以確認拿到涼州,且隨時可以攻擊張郃,張郃將生活在提心吊膽之中。如果張郃拿到了,那么張郃可以隨時發動奇襲,諸葛亮將生活在提心吊膽之中。
所以街亭決定了涼州是否到手,北伐是否成功。而這時諸葛亮讓馬謖前往街亭,王平作為副將。這是什么動機,我們不得而知,可能是想提拔馬謖吧。畢竟他是讓馬謖做主將,王平做副將。
那為什么馬謖會失掉街亭呢?我們看看這個事件的全過程,馬謖先到的街亭,他選擇在山上駐扎,并且和王平起了爭執,用置之死地而后生來說服王平,最后用主將的身份壓下王平。后被張郃阻斷水源,然后戰敗。基本上全軍覆滅。實際上,馬謖把自己來這里的初衷搞錯了。我們說過,拿下街亭的目的是為了得到涼州。而馬謖搞成把這個事情作為自己立戰功的了。可以說諸葛亮有提拔馬謖的意思,但這只是他大計劃中的一個小環節,諸葛亮的大計劃是什么?是拿下整個涼州!所以馬謖沒有理解老板的意圖。還有,他讓馬謖來守街亭,是以防守為主啊!那馬謖呢?他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計策是攻的。他想從山上一鼓作氣沖下去也是攻的。但諸葛亮他要拿到街亭,那么攻的風險就變高了。所以應當以守為正選。所以街亭失守,絕大多數的責任在馬謖身上!
哪還有一小部分責任在誰呢。諸葛亮,為什么呢。我告訴大家,打仗像打牌,越到關鍵時刻就必須用上自己手上的王牌。那么諸葛亮最大的一張王牌是誰呢。是他自己,但我們說過,諸葛亮的目的是拿到涼州,街亭雖重要,但是已經臨近關中了,他自己應當在安穩后方。不去是對的。不要緊,諸葛亮還有一個小王,是誰呢,是魏延。
劉備死了以后,很多老將相繼去世:黃忠,趙云,馬超……更別說之前就已經死了的關張二人。所以諸葛亮現在最大的王牌除了自己就是魏延。所以最好的選擇如下
主將魏延,副將馬謖。
這樣既完成了割涼州的這個大方針,又完成了提拔馬謖的這個小方針。兩全其美。
第一次北伐失敗后,涼州就真的可望不可即了。而諸葛亮為什么還要持續北伐呢,因為主旨變了。第一次北伐失敗后,魏國就有所防備了,諸葛亮無論怎么打都不在是偷襲了,諸葛亮失去了先手優勢,又恢復了一直都在的實力差距,涼州已是夢想。那主旨變成了什么呢。變成:在不過多消耗我方實力的情況下盡可能過多的消耗敵方的實力。
不信你看,諸葛亮的后幾次北伐跟玩似的,也沒損失啥,反而殺了張郃等將。甚至第五次北伐一舉干掉了司馬懿的五千人。諸葛亮這呢?基本上一個沒死。
諸葛亮沒有取代魏國的原因在于“天下有變”這個條件一直沒出現,天下沒有什么大動蕩,諸葛亮就不可能消滅魏國。
雖然諸葛亮后半生北伐的抱負未成功,但他對阿斗很好,無愧于劉備囑托,也無愧于一代名相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