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今天沒有去看電影的打算,因為近期上的片子,想看的已經看完了。無奈約了美容院去做面部護理,到早了,無所事事就想著要不看個電影再去好了,就隨意買了張時間恰好的《荒城紀》。在觀影之前我并沒有看任何的影評與簡介,一是劇組的營銷做得不到位畢竟沒有流量掛,二是看電影海報給人一種應該是部挺無聊的片子的錯覺。可是隨著電影的發展,我開始在心中默默為導演和整個劇組點贊。
《荒城紀》講述的是20世紀30年代發生在山西農村的一個看似荒誕實則現實性很強的故事。影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去講述,讓這個故事更有深刻意義。故事以“民國新生活文化運動”為大背景,可是故事人物均是某個小村最下層的民眾,所以才有了貪財的保長將“禮義廉恥堂”誤認為是“李藝蓮祠堂”的烏龍事件,從而引發的一系列悲劇。在這里有個隱藏的對比從而形成一個強烈的諷刺。
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我有種想再去把莫言所有小說擼一遍的沖動,因為影片故事背景和人物情節設計實在是和莫言的小說太相似了,在這里我大膽的預測一下,如果將莫言的小說《檀香刑》、《豐乳肥臀》、《食草家族》等拍成電影或者電視劇一定會受到廣大觀眾喜愛。好像扯得有點遠了,我們還是回歸電影本身,之所以說這部電影是一部讓人驚喜的土味電影,是因為電影里處處充滿了驚喜,可是又特別接地氣處處彌漫著強烈的鄉土氣息,從對鄉土氣息細節的處理來看,電影劇組是著實用心的。
先來說說電影讓我驚喜的地方:
1.精妙且接地氣的大環境設計。
大環境就是民國時期,地點是山西的某個小山村,人物是連最基礎的溫飽都成問題,蓬頭垢面身裹破爛棉襖的山村村民。看到這個畫面我總有種特別的熟悉感,因為我出生的地方與電影里的地方十分相似,我也住過窯洞,在大片大片的黃土山丘和冬天毫無生命力的枯木叢中長到五歲。所以當電影中畫面轉到某個人穿著已經被磨損到凹陷的手納布鞋底的時候,我腦海里浮現出了自己曾經也穿過同樣鞋子的畫面。記得上次有這種感覺的時候還是看完電影《百鳥朝鳳》。這個鞋底的細節,就足以體現劇組的細心,可見導演是有去了解過那個時代山村的真實生活的。這部片子很接地氣,看看演員的妝容,每個角色的形象設計很真,很精細,真到山村老漢臉上的折子,細到村里婆姨的皮膚,看著他們就覺得是山野鄉民本民了,和演員沒有半毛錢的關系。還有整部影片流利的山西方言,以及片中人物對肉體情欲露骨的表達。首先,他們是物質匱乏,文化水平落后的村民,所以他們會說“你別掏心窩窩了,你掏蛋蛋”“我要去問問這個賊婆娘多的那幾石(dan)糧食是不是從保長的炕上背回來的”之類的話,所以保長才會把“禮義廉恥堂”誤認為是“李藝蓮祠堂”才導致了李藝蓮被活活燒死的慘劇。
2.影片的結構與畫面美
影片用節氣來劃分章節可謂十分有創意同時也從側面表現了中華二十四節氣的博大精深。立春是故事的開始,寓意生財,雨水是男女主角的愛情,寓意滋潤,驚蟄和春雷則預示著悲劇的即將來臨。這樣的章節描述形象而不突兀。不得不說影片中采用了大量的對比拍攝手法,有色彩的、人物的、環境的,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導演用對比拍攝手法將黑色幽默和犀利諷刺表現的淋漓盡致。在男主得知他不僅娶不了李藝蓮,還連家里的窯地都保不住的時候,整個畫面失去的色彩,可是那塊蒙在眼上的紅布卻鮮艷醒目的刺眼;當李藝蓮在烈火中焚燒時夕陽的余暉灑滿大地,暖橘色照在每個為之歡呼敲鑼打鼓的村民臉上畫面美的不太真實;明明每家每戶窮的看到食物都靠搶,可是祠堂卻建的氣派豪華。
3.返璞歸真反而更吸粉
這部電影前期并沒有花大價錢去做營銷,可是上座率好評率依然很高。看完電影后我刻意去搜索了關于電影的信息,才得知影片除了斯琴高娃和?褚栓忠兩個老戲骨外,其他演員大多是沒有演藝經驗的新人,同時劇組的美術、攝影等許多崗位選用的都是大學生或新人。所以后期影片效果成這樣,也是很令人驚喜的,一看這題材就知道不是商業片,不沖著圈錢而來的,大概這就是用對電影事業的熱愛來表現導演對社會的思考,以及對人性的揭露。不浮華,才更深刻。
4.五味陳雜的觀后感
我是個只要有新電影上映就會去看的人,但是很少寫影評。一是因為我懶,二是因為大多數影片并不能觸及我的心靈,讓我有深層次的思考,就是抱著輕松愉悅的娛樂心理去看的。回頭看看我寫的略有質量的影評就只有《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吐槽了很多次張一白的喜劇之后,唯一一次夸贊給了愛情片,《百鳥朝鳳》和《荒城紀》相似的類型,不多說,建議直接觀影,《老炮兒》和《夏洛克特煩惱》大概就這些吧。
看完《荒城紀》之后我不僅想到了莫言還想到了魯迅,大概,片子的黃暴粗俗與荒誕魔幻和莫言相似,而黑色幽默和犀利諷刺又有魯迅的文筆影子。盡管這是一部悲劇電影,可是這部電影讓人無法準備的定義或是判斷誰是正派誰是反派。因為在當時的大環境背景下,每個人都在愚昧、困頓、饑餓的幾重夾擊下表現的如同行尸走肉,集體麻木只能成為生存的選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當時的環境下,在那個偏遠貧瘠的山村里,全村人幾乎沒一個人接受過文明教育,卻耳讀目染了傳統的糟粕文化,譬如建祠堂、立貞節牌坊、拿不定主意時通過算命決定。電影里的每個人活的封閉而愚昧,為了生存疲于奔命,可即使如此,人性本能的東西卻不曾被磨滅,不是善良而是自私和欲望。那么多人看著李藝蓮被活活燒死竟然沒有一個人表現出同情,所有人都歡欣鼓舞。由此可見導演更偏向于荀子的“人性本惡”論,畢竟道德和法律都是建立在文明的基礎上的。影片中的階層等級是十分明顯的,一層剝削一級,由此加深了對下層低微人物悲慘命運的同情。盡管在今天等級制度也是存在的,只是相較于中國最初森嚴的等級制度現在已經被極大的弱化了。觀影之后不得不慶幸自己生于二十一世紀,盡管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我依然是小人物,但至少我接受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