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吐槽一下這本書:
“一個十六歲的少年第四次被學校開除了,他在街上游蕩了三天兩夜,最終決定去西部謀生,但最后又沒有去。”整個故事就這么點事兒,作者寫了十幾萬字。
我一看書名,我就期待著,書中一定是優美的句子,漂亮的辭藻,我幻想著這本書一定是充滿了陽光與希望!但恰恰相反,這本書通篇都是臟話,描繪的場景非常陰暗,氛圍更是壓抑的要死。
我再吐槽一下這本書的主人公:
大冬天身披風衣,倒戴紅色鴨舌帽,滿嘴粗話,張口“他媽的”,閉口“混帳”,不喜歡自己的學校,學習一塌糊涂,四門功課不及格,四次被學校開除,小小年紀就抽煙、酗酒、搞女人,甚至在旅館里召妓……事事不爽又處處碰壁,看誰都是偽君子或蠢貨,他厭棄這個世界最終決定逃離,但在面臨質變的時候又退縮了。哦,天哪,這樣的學生擱在哪個國家、哪個學校、哪個家庭都令人傷腦筋!
綜上,《麥田里的守望者》曾是被列為禁書,真的是一點都不為過。
但是今天,在當代美國文學中,它已被推為經典!甚至被列為中學、大學乃至哈佛大學的必修讀物!!!
《麥田里的守望者》為什么由往日的遭禁變成今日的經典呢?
文章搬運:
《淺談<麥田里的守望者>被譽為“現代經典” 的原因》
https://wenku.baidu.com/view/5be62c1014791711cc7917ff.html
摘? 要
美國作家塞林格的長篇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國和世界文學界擁有巨大影響,被稱為美國 20 世紀文學的“現代經典”。作者抓住了一代人的精神特征 , 塑造了一個桀驁不馴的青年叛逆者形象霍爾頓。霍爾頓代表了美國 20 世紀 50 年代城市青年的苦悶和彷徨,在他身上凝聚著“垮掉的一代”的許多特征。小說細致入微地刻畫了主人公霍爾頓復雜而又矛盾的心態, 孤獨、彷徨、痛苦、無奈, 以及對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本文主要通過對主人公形象的刻畫,以及對人物心理細致的描寫,闡述了小說對社會的啟示意義 ,這成了小說經久不衰的原因。
關鍵詞 : 人物形象;現代經典;語言特色
1? 引言?
“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個人——沒有—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過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 。——這就是塞林格借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之口所說的“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含義,也是16歲的霍爾頓海市蜃樓般的人生理想。而這種人生理想的產生,正是小說所呈現的中心。 小說主要描述了那一時期的美國青少年與美國社會的狀況。小說一出版,就受到美國國內青少年的熱烈歡迎,認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小說出版后,至今影響不衰,四十多年來,這部小說魅力有增無減,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2? 典型的人物形象
小說不僅生動細致地描繪了一個不安現狀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孤獨、憤世嫉俗的精神世界,一個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偽和做作。霍爾頓是個性復雜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霍爾頓是小說的主人公,也是小說的敘述者,在小說中他只有十六歲。他有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但他又是一個不肯用功讀書,整天鬼混的沉淪少年。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頹廢、沉淪,實質上是對資本主義的價值觀的最無情的揭露。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想逃離這個噩夢般的現實世界,但要真正這樣做是不可能的。
其實霍爾頓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那種世態人情,他渴望的是樸實和真誠,但遇到的全是虛偽和欺騙,而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只好苦悶、彷徨、放縱,最后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偏遠的小山村去遁世,到窮鄉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但要真正這樣做,又是不可能的,結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
他這一輩子最痛恨電影,但百無聊賴中又不得不在電影院中消磨時間;他厭惡沒有愛情的性關系,卻又糊里糊涂地叫來了妓女;他討厭虛榮庸俗的女友薩麗,卻又迷戀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與她摟摟抱抱;他甚至痛恨自己,卻沒有參照的標準來改正自身缺點。這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注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他看不慣這個世道,卻無法改變,于是只好苦悶、彷徨,用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對現實社會妥協,成不了真正的叛逆,這可以說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筆下人物霍爾頓的悲劇所在。這個性格復雜矛盾的霍爾頓是那個時代,也是現在許多年輕人的代表,這樣的一個霍爾頓能引起讀者的強烈的共鳴。
霍爾頓是個性復雜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對那些熱衷于談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對校長的虛偽勢利非常厭惡,看到墻上的下流字眼便憤憤擦去,遇到修女為受難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對妹妹菲比真誠愛護,百般照顧。為了保護孩子,不讓他們掉下懸崖,他還渴望終生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發出“救救孩子”般的呼聲。可是,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極反抗,還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沖動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讀書,不求上進,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煙、酗酒、打架、調情,甚至找妓女玩。他覺得老師、父母要他讀書上進,無非是要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賬凱迪拉克”。他認為成人社會里沒有一個人可信,全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連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師,后來也發現可能是個同性戀者,而且還用“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那一套來教導他。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那種世態人情,他渴望的是樸實和真誠,但遇到的全是虛偽和欺騙,而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只好苦悶、彷徨、放縱,最后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二次大戰后,美國在社會異化、政治高壓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壓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來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書主人公霍爾頓實際上也是個“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只是他還沒有放縱和混亂到他們那樣的程度罷了。
霍爾頓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之一,他的性格較為復雜,有受資本主義社會耳濡目染的丑惡一面,但也有反抗現實、追求理想的純潔一面。我想這也是霍爾頓可愛的地方。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護一種美好這才是真正的大善良,這種大善良讓霍爾頓在頹廢中也顯得那樣的可愛,就像在一片沼澤地中讓我們看到了閃光的美好的東西。
3? 細致的心理描寫
《麥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很重要的一點還由于作者細致的心理描寫,可以說開辟了當代美國文學中心理現實主義的先河。
作者以細膩深刻的筆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復雜心理,不僅抓住了他的理想與現實沖突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
霍爾頓作為一個敏感善良的中產階級青少年出現在小說中,但在身邊的成人世界里――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卻只看到了虛偽、卑鄙和冷漠,他憎惡成人世界,由此產生的理想幻滅感和恐懼失望感幾乎貫穿整個小說。在霍爾頓看來,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他在妹妹菲比等天真純潔的孩子那兒體驗到了情愛和溫暖,感受到了在成人世界感受不到的美好的東西。但霍爾頓痛苦地發現,兒童世界正不斷遭受著來自成人世界的侵害。為此他自愿擔當“麥田里的守望者”,成為兒童的保護神。
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解剖青少年的復雜心理,透過現象觀察精神實質,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霍爾頓的精神世界的各個方面,既揭示了他受環境影響頹廢、沒落的一面,也寫出了他純樸、敏感、善良的一面,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反映了青春變化期青少年的特點,無怪乎在西方社會里引起了廣大青少年的巨大反響,而且不少成年人也把它看作啟發自己理解年輕一代的鑰匙。?
4? 對現代社會的啟示意義?
《麥田里的守望者》從另一種角度向我們闡述了人生:人活著除了要有基本的物質生活外,還要有充實的精神生活,而且在一個比較富裕的現代社會里,充實的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質生活更為重要。在《麥田里的守望者》里,塞林格用現實主義的筆觸,生動而細致地描繪出了美國社會一群垮掉的一代。當時美國的社會思潮是反對一切、否定一切,鄙視拋棄傳統的社會道德,伴隨這種思潮,垮掉的一代就此產生。雖然當時美國在二戰之后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但國內矛盾激化,危機四伏,美國青少年幻想破滅,陷于失望、悲觀、恐懼、精神虛無當中,信仰和精神產生嚴重的危機。他們就像霍爾頓一樣,自暴自棄、吸煙酗酒、縱情享樂、否定一切,追求獨特的反社會主流的生活方式。以此來表達對整個社會的消極的反抗。他們雖然反對否定一切,卻無法創新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無法走上正確的人生軌道。這樣的現實促成了垮掉的一代的文學思潮和流派在美國的產生。這個流派中,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作為主流,集中體現了他們的躁動不安、無處安放的精神世界。
作為作者的代言人,霍爾頓的思想和經歷體現了作家本人對人生價值及人類生存現狀的嚴肅思考。霍爾頓是青少年的典型代表。他成長過程中的無奈與苦惱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無奈與苦惱。他的苦惱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他的苦惱不僅僅是美國20世紀中期美國青少年所面臨的苦惱,在現代社會,我國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面對同樣的困惑、苦惱.? 這個時代正處于巨大的變 化 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 隨著 社會 的 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向往平庸 。《麥田里的守望者》以充分的事實證明,在社會中,物質和金錢不是萬能的,擁有充足的物質生活還遠遠不夠。我們必須直接面對這個社會,不斷追求,不斷探索,擺脫物質的桎梏,走出金錢的怪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面對困惑與煩惱,我們不能一味逃避,必須走出迷茫,牢牢把握人生前進的道路,為個人、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 年輕人 ,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 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因此,《麥田里的守望者》中關于青年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的思索,對于我們當今社會,尤其是“新生代大學生”仍然富有啟發意義。
5? 結語
一部文學作品要贏得一個讀者的喜愛,肯定得有某種精神暗合了讀者的思想。《麥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被譽為“現代經典 ”,成為經久不衰的作品,并且為塞林格贏得了如此殊榮,不僅因為它塑造了以為深受青少年喜愛的人物形象,更重要是在于它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反映了戰后美國青年對社會的不滿,描述了他們在成人世界中感到的迷惘,揭示了他們渴望真愛、卻又無處尋覓的苦悶。塞林格在其筆下塑造的叛逆少年霍爾頓,其身上體現出的頹廢、叛逆,其思想上表現出的苦悶、彷徨、迷茫而又對未來懷有希望,正是當時美國千萬青少年真實的思想寫照。他們在這本書中找到了知音,獲得了共鳴,所以他們才把這本書奉為經典。而《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意義就在于在別人的故事里發現自己的軌跡,然后給人以理想的感召。
我們一生都在尋找,尋找我們的信仰,我們的追求,我們的夢想。盡管在美好理想和殘酷現實的有著巨大的落差。那些我們看起來所不恥的人們,或許他們的內心也保留著一片凈土。我們不能像霍爾頓那樣頹廢崩潰,我們可以努力去縮小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讓生活和內心世界一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