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農歷的冬至,我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紅本本”,正式邁入“房奴”時代。
給父母換了一套房子,實現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個夢想,可以在夢想的清單里劃去一項了。看來憑借自己的努力,30歲之前買車買房是可以實現的,就看對自己夠不夠“狠”了。
除了日常理財外,找不到更好投資渠道的情況下,安安心心的買房還貸也是一種方式。畢業快4年,沒拼出啥子模樣,內心還充滿著不安全感,居安思危的意識估計會伴我一生。
賺錢是我最大的愛好,不過沒賺來大錢,內心也就一直不安分。
那天去小喬家蹭飯,我一點沒客氣連吃帶拿,他老家瓦房店的水果真是好吃哇。我說你咋不折騰點自己家的水果,他說讀到研究生學歷了,總是拉不下臉來賺錢。家里那邊做生意的小伙伴一個個都富起來了,結果自己畢業就領著死工資。
研究生學歷,非技術類專業,喜歡讀書,容易有不接地氣的“傲骨”,俗稱“窮倔”。我也犯過此類錯誤,容易慣性思維,機票退票,認為第一張機票的退票手續費是這些錢,第二張也應該是這些錢,已經花了3個多小時溝通了,馬上要結束的時候卻沒有耐心再多看一下。
時間寶貴,總是算計自己一分鐘值多少錢,沒有真正虛心去把事情做好,學歷造成的“榮耀感”,到社會就應該全部埋沒,僅僅是一份工作的敲門磚而已,不要想著畢業10年研究生思維和眼界就一定和本科或者大專生能真正拉開距離,這10年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么,每個人的選擇和轉折點是什么,大家都在讀社會這所大學,社會大學的優等生不等于學校的學歷生。
我聽過很有趣的一則說法,在學校多少年,在社會就得多花同樣的時間才能補回來。不管這個說法是否有道理,社會都在使我們改變并且成長,象牙塔已經離我們遠去,早步入社會早認清現實,平臺和機遇都和自己的努力分不開,路還是要靠自己走。
踏踏實實做事,賺錢是硬道理,不要存在任何不屑,靠自己本事吃飯賺錢永遠是最光榮的事情。死讀書,讀死書都是不好的。這個社會能靠自己努力,不做違反亂紀的事情賺到錢那就是本事。
這個社會每個人都在拼命賺錢,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我看過一篇文章,說美國覺得老一輩的中國人不能真正融入美國社會,他們在美國都是去拼命賺錢的,沒有享受生活這一說法,老的時候就想回中國,所謂“落葉歸根”。
不管這一說法是否合理,我們可以看出全世界的中國人普遍是愿意吃苦,并且想要改變自己生活的,不想認命,就得拼命。
我們這一代,很多人賺錢是為了犒賞自己,害怕錯過每一階段可以享受的時光,但絕大部分人還是要先保證生存這一根本原則。
我清清楚楚的知道我要過的生活,我的理想,不會刷爆自己的信用卡,透支自己的靈魂,我的生活可控,不會跑偏。
我就是這么喜歡錢,尤其喜歡看數字的感覺。我不是愛錢買虛榮的那一類女人,自己的內心足夠強大,有自己的理性思維,喜歡正式自己的內心,不羨慕,不嫉妒,愛錢就努力賺錢。
賺錢可以去買美貌,女人本來就很“貴”,看起來漂亮的女人都需要用錢去裝點,我買的化妝品很貴,配得上自己漂亮的臉蛋,我買的衣服很貴,配得上每天鍛煉的倍棒身材。
賺錢可以買孝順,可以不做“啃老族”,父母早一點享福,想父母的話,一張機票接到身邊,有更多的時間陪伴父母,生病的時候可以接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
賺錢可以買教育,子女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開拓眼界與視野,從小積累自己的社交圈子,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可以利用。
賺錢可以買生活,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跡天涯,在自己有夢想的時候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人脈和資源都青睞值得幫助的人。
賺錢可以買時間,不用事事都斤斤計較,糾結猶豫畏縮,有能力把自己的潛力都釋放出來,放開手腳開疆破土。
賺錢可以買尊嚴,連生存都成問題的情況下,談什么理想和精神追求,沒到那步,說再多都是廢話,生活中有太多淚點,讓生活過得有質量才是根本。
賺錢可以買內心,沒有人羨慕淡出“鳥”的日子,看著差距越來越大的生活,還未成熟就覺得自己已經老了,安慰自己平平淡淡都是真,哪有什么所謂的“歲月靜好”,生活中的一個小意外就亂了套。
賺錢可以買成長,樂觀地看待自身的價值,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和話語權,有能力過上自己向往的生活,抵御命運的重創不至于束手無策。
賺錢可以買資本,擁有與生活討價還價的能力,不擔心衣食無憂,不擔心生活的喜怒無常,不擔心朝不保夕突然失業,不擔心失去喜歡的人。
錯把欲望當理想又如何,只要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活著,欲望和理想又有啥分別,都是賺錢的動力,欲望創造實力,也會屈服于實力。創造價值,創造財富,創造GDP,多賺一點錢,或許會改變很多。
巴菲特說:“要是有人說金錢買不到幸福,那他只是還不知道該上哪兒去買。”
底層人民的苦難是最難熬的,望著其他階層就像看著童話世界。沒有本事的人,干啥都難吶,人們普遍對弱者更多的是同情而不是友善。
結束語:希望有那么一天,我們可以那么有錢,那么任性的活,我就是這么喜歡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