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反面人物塑造原理
反面人物塑造原理:主人公及其故事的智慧魅力和情感魄力,必須與對抗力量相適應。
人性從根本上而言是保守的。我們絕不會去做不必要的事情,絕不會耗費不必要的能量,絕不會去冒不必要的風險,絕不會去做不必要的改變。因此,什么東西將會使一個主人公變成一個完全充分展現與發展的、多層面的,并具有高度移情作用的人物?什么東西將會把一個沒有生命力的劇本激活?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存在于故事的負面。
反對主人公的對抗力量越強大越復雜,人物和故事必定會發展得越充分。我們所謂的“對抗力量”,是指對抗人物意志和欲望的各種力量的總和。
我們將能量注入故事的負面,不僅是為了使主人公和其他人物得到完全實現,而且還為了將故事本身帶到線索的終點,帶入一個輝煌而令人滿足的高潮。
下面是一個可以指導你進行自我評判并回答這一重大問題的技巧。
你可以用故事中押上臺面的首要價值作為開始。例如,正義。一般而言,主人公將會代表這一價值的正面;對抗力量則是負面。不過,生活總是微妙而復雜的,很少是簡單的是非、善惡或對錯。負面性也有程度的區別。
首先是矛盾價值,正面的直接對立。在這種情況下,則是非正義。有人犯了法。
然而,在正面價值和矛盾價值之間還有相反價值:一種既有些許負面而又并非完全對立的情境。正義的相反價值是不公平,一種負面而又不是非法的情境:裙帶關系、種族主義、官僚拖延、偏見,以及各種各樣的不平等。不公平的肇事者們也許并沒有違犯法律,但是他們既非正義也不公平。
然而,相反價值也并不是人生體驗的極致。在線索的終點還橫臥著負面之負面(否定之否定),一種具有雙重負面性的對抗力量。
在生活中,兩負并不得正,兩個否定不等于肯定。雙重否定只有在數學和形式邏輯中才會變成肯定。在生活中,事情只會變得越來越壞,每況愈下。否定之否定(負面之負面)是指一個復合否定,其中生活情境不僅會在量上變壞,而且還會在質上變壞。負面之負面已經達于人性黑暗勢力的極限。就正義而言,這一狀態即是專制。或者可以用一個既適用于個人政治也適用于社會政治的短語來表達:“強權即真理。”
一個在沖突的深度和廣度上進展到人生體驗極限的故事,必須依循以下型式來運行:這一型式必須包括相反價值、矛盾價值和否定之否定價值。
試看一些電視偵探系列片:它們是否都達到了極限?《偵探斯本瑟》、《昆西》、《神探可倫坡》和《她書寫謀殺》中的主人公都代表著正義和維護這一理想的斗爭。首先,他們面臨著不公平:官僚不許昆西進行尸體解剖;一個政客幕后操縱,企圖讓可倫坡脫離案子;斯本瑟的委托人對他撒謊。歷盡艱辛越過了一個個由不公平的力量制造的期望鴻溝之后,警察終于發現了真正的非正義:有人犯罪。他擊敗這些力量,使社會恢復正義。大多數犯罪劇中的對抗力量都絕少超越矛盾價值。
正義的矛盾價值和否定之否定價值之間的區別,也就是違法者相對有限而暫時的權力,和立法人無限和持久的權力之間的區別。是一個有法可依的世界和一個強權即真理的世界之間的區別。非正義的絕對淵藪并非罪惡,而是由政府對其公民所犯下的“合法”罪行。
我們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來闡明這一變化型式是如何在其他故事和類型中運作的。
負面之負面原理不僅適用于悲劇,還適用于喜劇。喜劇世界是一個混亂狂野的所在,一切行為必須達于極限。它們開啟了真理的價值,告訴我們人物表面行為和實際行為的差別。
如果你的故事貌似令人滿意但總覺有所欠缺,那么則需要找到恰當的工具洞穿其迷惑之處,找出它的瑕疵。一個故事虛弱時,不可避免的導因就是其對抗力量過于軟弱無力。與其殫精竭慮試圖發明主人公及其世界的可愛和迷人之處,不如構筑一道負面之墻,創造出一個連鎖反應,自然而真實地作用于正面價值。
第一步就是詢問押上臺面的價值及其進展過程。正面價值是什么?哪一個最卓著,足以轉折故事高潮?對抗力量是否探究了負面性的所有層面?它們是否在某一個點上達到了負面之負面的力度?
一般而言,進展過程在第一幕中從正面價值運行到相反價值,并在隨后各幕中運行到矛盾價值,在最后一幕中最終運行到負面之負面,要么以悲劇告終,要么回到具有深刻差異的正面價值。不過,《飛越未來》卻是直接跳到負面之負面,然后明示各種不同程度的不成熟。《卡薩布蘭卡》則更為激進。它是以負面之負面作為開篇,讓里克生活在法西斯的專制之中,忍受著自恨和自欺,然后精雕細琢出一個關于所有三種價值的正面高潮。任何處理都是有可能的,但必須能夠抵達線索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