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會講課的心理咨詢師,我日常的工作中,除了作為主要內容的約見咨客一起進行咨詢工作以外,還會時常去做一些講座、到企業講課,或者自己做一些有趣的沙龍,由此就會產生不少的課程設計工作。
這是一項消耗腦力的事兒,因為課程不同于聊天講話,它需要有系統性、結構性,起承轉合都有講究,聽眾也想要聽到干貨,馬馬虎虎臨場發揮可不是一個好主意,至少在我成為大師級人物前是不可以的。
那么,如何在思維層面讓自己對于課程、對于要講的內容結構化、條理化?以前會用WORD文檔大量地書寫提綱,列明要講授的內容,寫到后來總是會差不多就寫成講義甚至講稿了,其實大部分時候是不需要的,尤其是你對所講的內容自己肚子里是有貨的、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已經積累了清楚的知識架構,這樣去羅列既浪費時間,也會讓準備好的文稿使用起來很費勁,因為文字內容實在太多了。
這個時候我接觸到英國人東尼·博贊博士創造的思維導圖,就如同發現了一個開啟腦力的寶藏,我的知識點和邏輯點在思維導圖的牽引下,變得清晰明了,而做課、做事也變得更為輕松,有時候在一張餐巾紙上就能隨手畫出課堂內容和架構。而日本矢島美由希(Yajima Miyuki)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一書中,更是打破了我以往認為的思維導圖只會使用在工作中的固定思維,她神奇地將思維導圖運用到生活中方方面面,比如你的日常生活、你的學習、你的溝通等等,小到每天要吃什么的問題,大到計劃一場旅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思維導圖還可以用來了解自我、了解他人,甚至于兩性的溝通。書中也列舉了一對夫婦在育兒上的思維差異導致矛盾凸起,但是通過思維導圖獲得完美和解,神奇啊。有時候心里想的也許嘴巴上表達不出來,自己對自己所想也有點理不出來,那么,就拿出思維導圖吧,也許你不僅畫出你所想的,還能發現你想不到、潛意識卻已經有了的東西。或許以后我的婚戀家庭課里可以加上思維導圖,當兩個人想吵架時,先不要著急解釋,兩個人各自畫一畫思維導圖,看看自己到底在想什么,兩個人的想法到底差別在哪里,哈哈~
(生活處處顯思維,吃個飯也能這么玩兒)
我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但你知道嗎?知識也有好壞之分。事實上可以真正改變命運的是你的思維模式。
最近有研究表明,知識其實可以分為活性知識和惰性知識,活性知識是你人生的神隊友,而惰性知識卻是你的豬隊友,它會讓你變蠢。
什么是惰性知識?它是指人們刻意記憶時能夠回憶起來的知識,但這種知識卻不能被自發地用來解決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習者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所學的知識,有很大一部分不能被自發地提取利用,這些知識被稱為惰性知識。在現代社會,那些碎片化知識會時不時沖擊我們的大腦,聽起來可能很高大上,但卻沒什么實際用途,也沒法和現實結合,它們在你大腦中孤立地存在,沒有任何活性,比如,金魚的記憶只有7秒鐘,這樣的冷知識就屬于惰性知識。
我聽過一個有趣的故事,物理學家普朗克當年獲了諾貝爾獎后,受到許多邀請,每日奔波于各種演講。由于演講的內容差不多,講了一段時間后,給他開車的司機都把演講內容背得滾瓜爛熟了。有一天司機跟普朗克說:你講的這些我也能講,不信咱們試一次。普朗克一聽,覺得挺有意思:那下次演講你替我講,我給你當司機。于是下一次演講,普朗克的司機就登上了演講臺,他洋洋灑灑地講了一晚上,內容和普朗克一模一樣,效果還不錯。可是演講完后要做現場互動,臺下一個觀眾舉手,請教了一個非常專業的問題,司機當然答不上來,他就抖了個機靈說「這個問題太小兒科了,讓我的司機回答吧」,于是真正的普朗克上臺回答了問題。這個故事常常被人拿來說明司機有多機敏、普朗克有多大師風范等等。但如果我們認真分析,普朗克無論是在臺上還是臺下,他的腦子里都是關于物理學的活性知識,面對不同場景能調出不同的知識組合來應對。而司機掌握的是惰性知識,只是會表演而已,情況稍稍有點變化,就再也回答不了。其實,我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會不知不覺的陷入惰性知識的陷阱中,比如說,度娘的存在既是我們的好隊友,但她可能也是禍害我們的「豬伙伴」,每一次你只要上網搜索一下,知識點就可以隨意抓取,可屏幕一關,你的大腦好像依然一片空白,沒什么長進,惰性知識讓你越來越依靠網絡搜索引擎,離開了它你的大腦根本整理不出東西來。
而活性知識呢,它是你大腦中已經完成串聯的知識,形成體系并且有條理,能在你的大腦中自如運行,而且自有一套完整的思維體系。格拉格提出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就是在解決真實的工作、生活環境中接觸重要的概念和策略,這就有了哈佛商學院在商業教學中應用的案例教學法。在解決問題的真實情景中學習能夠使知識減少惰性,所以當你在學習過程中,盡可能為自己創設真實或接近真實的學習情境,圍繞真實問題組織知識點,使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工作聯系更加緊密,能夠更容易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形成活性知識。
像前面提到的“金魚的記憶只有7秒”,這個知識點毫無價值,但如果你去搜索科學家的實證工作,從最初的觀察開始,分析、預判、行動、矯正、結果與反饋,再到最后真正被你獲知,那記憶這一切就變得有價值了,你對這個過程熟悉了,大腦就會潛移默化,形成了體系化的認知能力。于是,我拿出紙和筆,運用矢島美由希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中提到,讓思維導圖成為幫助我超越“自我思維極限”的“用腦方法”,以金魚的7秒記憶為出發點,自由地引申、發散,整理信息、擴展思維、收集資源,在思考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對這個話題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最后隨意地涂涂畫畫就有了下面這張關于金魚7秒記憶的思維導圖。
所以,運用正確的思維模式,使用網絡構建體系,把惰性知識變成能實用的活性知識,才是互聯網時代漲知識的正確姿勢。否則,惰性知識不但會讓你變蠢,而且由于它浪費了你大量的時間和腦力資源,最后會生生地將你的命運拖入沼澤。
【今日話題】你不想試試隨手涂一副自我介紹的思維導圖嗎?
-推薦閱讀-(點擊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