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周末,去了南京,過生日。
忠玉、海波、春霞與我,在忠玉租住的小室里,慶祝我的四十歲(虛歲)。
那晚,我們都是風塵仆仆。
海波姐從徐州匆匆趕來,手機電池耗費殆盡。
春霞剛剛結束了一上午的培訓,吹了太多冷氣的她,臉色蠟黃。
忠玉為了我們的到來,忙前忙后,打掃剛搬進來的小家,為我們定酒店,準備食材,還要為多多的上課保駕護航。
我應該是是最閑散的,放假快二十天了,每日里鍛煉,讀書,寫作,追劇,然后定定心心地坐著高鐵去赴會。
這次聚會是我預定的,我們大概快一年沒有見面了。
以往,我們都可以在濕地年會里汲取精神養分,互相取暖,以供接下來一年的艱難困苦的工作。
可是,濕地年會因為疫情,已經兩年沒有舉辦了。
去年,我辭去公職來到東莞,跟師傅相聚,幾乎每日可以見到她,每周都機會共進午餐。
只是,群里的其他姐妹,相聚甚少。
我只是借著過生日的由頭,見見她們。
只是,我的忠玉姐并沒有這么想,她給我精心準備了蛋糕,點了精致的菜肴,還單獨給我訂了一個豪華大床房。
滿滿的儀式感,這是有多久沒有過的事情了?
我過生日,隨便慣了,但這次回家,我居然過了兩次充滿儀式感的生日。
一次是媽媽給的,這一次是姐妹給的。
以前的生活,要么忙死,要么閑死,一旦閑下來就覺得無聊。
生活的快樂感急劇下降,是什么降低了自己感受生活美好的能力?
應該是我越來越不重視儀式感了。
《小王子》中的小狐貍說過,儀式感是經常被人們遺忘的事情。它讓某一天與其他的日子不同,讓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越是長大,就越要大肆慶祝過生日,二十六歲的生日要比十三歲的時候了不起一倍以上。你看蛋糕上的那些蠟燭,它們就是你努力生活的證據。”
看著蛋糕上燭光熠熠的十八歲蠟燭,頭頂上不斷有煙花在冒。
這個蛋糕很精致,蛋糕右下間坐著一個漂亮女人,黃色短發,身材曼妙,中間是王冠和巨大白色羽翼,應該是忠玉和多多最深情的祝福。
解讀一下,四十歲的我應該像這個女人一樣擁有強大的翅膀,成為生活里的女王,擁有更加精致的人生。
往后余生,這就是我的方向,是我的生活愿景。
回來的這些天,越是平凡普通的一天,我就越是認真打扮,細心記錄,“精心過日子的人,才有可能被生活奉為上賓,生活里的尖刺和成長中的不安,也才會慢慢消融”。
我也期待,每年我們江蘇四姐妹都能相聚得充滿儀式感。
說到儀式感,我最佩服的是海芹姐。
有次我去她家蹭飯,跟青山大哥聊天,詢問他為啥放棄那么好的公職,跟海芹姐來東莞打拼。
青山大哥,喝了一口啤酒,幽幽地說,夏海芹離開的三個月,吃飯都不香。
我們都笑了,所謂抓住男人的心就是抓住男人的胃。
海芹姐說過,每次過年,她都要準備很多菜肴招待親戚朋友,幾桌菜都是她一個人做。
她曾抱怨過食堂的飯菜,怎么也沒有自己做得好吃。
我是一個吃慣食堂的人,正沉溺于食堂的美食不能自拔。
海芹姐有時不在學校吃晚飯,回家自己做,她說那才叫吃飯。
我現在有點明白了,真正的吃飯,是要吃自己做出的飯,做飯的過程是包括在吃飯里面的。
這就是海芹吃飯的儀式感。
除了吃,還有穿,海芹姐也是儀式感滿滿。
有次我們約著去采摘,前一刻的她還是校服短褲,后一刻她已經長群飄飄,妝容整齊地走在田埂上,拍出來的照片都很好看。
我們曾經跟師傅聊過穿衣服的故事,海芹說她年輕時從來不穿褲子,都是裙子,以前還一天換過三套,不重樣的。
難怪這個美人的衣品這么好。
海芹就覺得女孩子出門應該穿得漂漂亮亮的,這是她穿衣服的儀式感。
作為語文老師,她的課堂和班級活動亦是儀式感很強。
上個月的教師發展日,海芹分享她的帶班理念,其實就是文化育人。
無論是中秋節還是端午節,甚至是父親節和母親節,海芹都會用各種充滿儀式感的活動讓孩子們得以心靈的成長。
她的班級,她的學生們都變得熱氣騰騰。
也許,她的儀式感已經讓青山大哥再也無法割舍了,沒有就是不習慣。
“因為有儀式感,生活才不會失重、不會失真、不會褪色、不會爛掉。”
今天,你讓時間與眾不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