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前往鄒城原憲村,看那漫山遍野的杏花。遠遠望去,如一片粉白的云,似一層厚厚的雪,覆在鄒城玉皇山上下。南宋詩人葉紹翁的著名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里的杏花那里是一枝一枝的,倒是一片一片的花的海洋,還有沉醉在花海中的人們。
照片
原憲之杏(轉(zhuǎn)載顧梅文章)
原憲之杏開得如此汪洋恣肆,自我自由,象極了2000多年前埋骨于此的孔子弟子———原憲。史料記載,原憲生于公元前515年,出身貧寒,個性狷介,一生安貧樂道,不為五斗米折腰,不肯與世俗合流。孔子在魯國任司寇時,他曾做過孔子的家臣,孔子給他九百斛小米的俸祿,他卻推辭不要。原憲“少孔子三十六歲”(《孔子家語》卷九),孔子去世時,他年僅三十七歲,正是精力旺盛年富力強之時。可他以當時政治黑暗為病,不愿跳入大染缸,而是“孔子卒,原憲遂亡在草澤中”(《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成為居于鄉(xiāng)野的一代隱士。
原憲到底隱居在了哪里?有人曰衛(wèi)國,有人曰魯國,有人曰其故里平邑縣,真是眾說紛紜。可在孟子故里鄒城市玉皇山之陽,卻有原憲墓存在,并且其后代或守護者們在此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兩個名為“大元”和“小元”的村莊。現(xiàn)在杏花開得最盛之地,據(jù)說就是原憲隱居及安葬之所。盡管在志書中沒有找到確切記載,可聽著村民講述的輩輩相傳的原憲故事,讓我無法對此產(chǎn)生質(zhì)疑。況且,春秋時期邾國是作為魯國的附屬國存在的,原憲隱于玉皇山、葬于玉皇山卻稱隱居魯國、葬于魯國,也有了較為合理的解釋。
原憲在玉皇山下用茅草搭成矮小簡陋的棚屋,門用蓬草編織而成,門的轉(zhuǎn)軸是劣質(zhì)的桑木,開關時總是吱扭吱扭地響;室內(nèi),一間居室一隔為二,他和妻子各住一間。外面風實在太大的時候,就用破舊的衣衫塞住破甕擋風;遇到下雨天,更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雨滴打在破甕上,清冷而寂靜。可他怡然自得,在自己的房舍周圍遍植杏樹,養(yǎng)了一群雞和一只狗,閑暇時正襟而坐著在雞鳴犬吠中彈琴唱歌。春天里,到杏林里賞花散步,一邊回憶在杏壇跟隨老師學習的快樂日子,一邊從杏樹下采摘可食的薺菜、蒲公英、茵陳等野菜,中午用糙米煮了,美美地下肚;等麥子青黃時節(jié),摘下滿樹的甜杏或送人或自家人品嘗,或做成果脯下酒,或送到集市上買賣易貨;深秋黃葉紛飛,如一群吉祥之鳥在杏林中飛舞,他將杏葉掃起兜回家,在寒冬時烤火,火光照亮了他的雙眸,溫暖了他的軀體,猶如正聆聽孔子的諄諄教誨……這杏林于他而言,堪比美國作家梭羅心目中的瓦爾登湖,既是安身之所,更是心靈伊甸園。他悠游其中又超忽物外,覺得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了。
可有許多人不贊同他這種生活方式,他的同學兼好友子貢就是其中一個。為了激將他出仕,子貢特意用肥壯的馬駕著有遮擋的高級軒車,穿著輕薄的白色皮衣來見他,讓他明白:大丈夫當顯貴于人前。可原憲卻以這樣一副形象迎接了子貢:帶著桑葉做的帽子,握著用藜草莖做的手杖。要是把帽子扶端正,帽子上的帶子便會斷掉;整理衣襟的話衣服就會壞掉露出胳膊;穿上草鞋則會把它撐破而露出腳后跟。子貢心酸了。他握著原憲干燥粗糙的手說:唉呀!你怎么會如此窮困?混成這樣了。原憲卻笑言:我聽說,沒有財富叫做貧,學習知識卻不能實踐才叫做窮困。我不過是貧罷了,并非窮困。要是去迎合世人,學習知識是為了向別人炫耀,教別人學習是為了顯示自己,那么仁義就成了災害,不過是車馬的裝飾品罷了,我實在狠不下心那么做呀!這話句句刺中子貢心窩,讓他既慚愧又羞惱,也不告辭便離開了。原憲拿著手杖,拖著鞋子,邊走邊唱著《商頌》,他的聲音如金聲玉振,充溢在天地間。
這個故事載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比他晚出生近一百年的莊子奉他為偶像,在(《莊子·讓王》)中也有完整體現(xiàn)。莊子和原憲境況相似:家里比較貧困,居住的環(huán)境也不是很好,他主要靠打草鞋生活,還曾在家鄉(xiāng)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選擇相似:都選擇了歸隱。追求及言行相似:有一次,莊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去拜見魏王,魏王見過他后,問他為何如此潦倒。莊子說:“我是窮,不是潦倒。”而之后有很多詩人也常常以“原憲”自居,與原憲成為隔空知音,象陶淵明選擇“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李白坦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堅守多年“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生活等等,讓原憲精神的光芒一直閃耀至今。
玉皇山的杏林已早就不是原憲所植的那片了,原憲的墳墓也湮沒在了滄海桑田變化中。幸運的是,原憲本人沒有隨時光消逝,其精神與操守反被時光擦拭得更亮了。現(xiàn)在的杏林成了普通人可以隨時駐足沉思賞玩的地方,透過杏林仿佛能看到“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走進杏林就如同走進了原憲所追求的美好與寧靜,在淡淡花香中,感受如杏一樣酸甜自知的人生。
杏,果肉多汁,營養(yǎng)豐富;可性熱,不可多食,否則傷人。原憲一生將名利富貴視之為杏,隱于杏林告誡自己也告誡后人:勿有貪欲,不可自溺自夸,如此方能真正從容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