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4
大部分來找我做咨詢的父母,都是在問同樣一個問題,孩子不愛學習,整天在打游戲,說也不聽,罵也不聽,關上門,完全無法溝通。怎么辦?
為著孩子的未來干著急的父母們,想盡辦法去阻止孩子打游戲,想要他們關注學習,卻無能為力,父母們痛苦無力地申述著自己的孩子如何被游戲吸引了,無心學習。多少次的為手機、為學習爭吵痛罵,卻無力阻擋。眼看著孩子與自己越來越疏遠,成績也越來越下降,甚至有些孩子已經放棄了學習,父母和孩子雙方都陷入了深深都矛盾、焦灼不安當中。整個社會都在這極端的矛盾中產生負面的影響,家庭不幸福,孩子不讀書,甚至極端的如上海跳橋的事件,電擊戒網癮這些可怕的新聞也時有發生。
為什么使用這么多的辦法,依然無法把孩子從游戲里面拉回來?
那么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放棄網癮,重新投入學習?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的行為是由他的思維導致的,但是我們很多家長卻都是往孩子打游戲的行為上阻止,沒有正確的去引導孩子的思維,當然就無法改變孩子沉迷游戲的行為了。
接下來我們一一解剖孩子打游戲和學習的心理活動,從中找出幫助孩子脫離游戲上癮,以正確態度面對學習,把游戲和學習的界限明確劃分出來,甚至我們有可能從中找出孩子熱愛學習的動力,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內驅動力。
上癮
首先我們要理解沉迷打游戲是一種游戲的心理上癮,是一種病態,因為游戲的刺激在大腦里面產生的多巴胺讓人感覺到快樂,游戲接二連三的刺激讓人體不斷地產生多巴胺,不斷的感覺快樂,以致停不下來。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不應當是責罵孩子,反而應當想著怎么拯救孩子,幫助孩子脫離網癮,治療這種病態。要知道游戲的設計都有心理學專家參與,為的是從心理上綁架了人的行為,讓人不能脫離游戲,從中產生巨額的利潤。游戲設計中不斷的鼓勵,不斷的進階挑戰,滿足了孩子在現實世界里面沒有被重視,沒有被鼓勵贊揚的心理需求。甚至像王者榮耀是那樣,游戲設計不能半途停下來,就算是吃飯學習網絡斷線也不可以,停下來的話系統和玩家會舉報,就暫時不能玩,還要扣信譽分。隔一段時間沒有玩就會降級,之前的努力就會白費,為保住榮耀只有不斷的繼續玩下去。孩子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掉進了網癮的陷阱里面。
當游戲上癮的時候,孩子們的行為已經不是理性的要好好學習,要少打游戲,這么簡單了。可以說是已經開始逐步失去理性。這時候講道理已經沒有用了,所以為什么說我們用各種的方法都無法阻止孩子打游戲呢。
就算是我,也嘗試過微信上癮的時候,不自覺的每天刷微信,有時候明明想拿手機看短信打電話什么的,卻發現手指不自覺的就去點擊微信,然后就不自覺的看看微信的信息。一看就不見了一兩個小時。我是成年人,還是學心理學的都會陷入進去,更何況孩子們呢?
所以我們父母不能因為孩子掉進網絡上癮的陷阱里面,不但不幫助年幼的孩子們脫離網絡上癮,還因為網絡上癮產生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加倍的責罵。這樣更會把孩子推往游戲里面逃避,因為游戲給了他快樂,而父母卻給了他責罵、憤怒、煩躁。
自律
我們經常跟孩子們說要自律,不要碰手機,不要玩游戲。大家撫心自問,這個方法有沒有用。
人的自律只有那么一小點點,不會增加,消耗掉了就沒有了,維持不了長時間的自律。靠自律去控制打游戲是注定要失敗的。
拿我自己來做例子吧,我一天工作學習大概十三四個小時以上,包括做飯吃飯甚至走路開車我都回在聽課,幾乎除了睡覺之外我所有的時間都在工作,看書、聽課、寫作、講課等等,毫無娛樂可言。我這算不算很自律。
但是我認為我是天底下最沒有自律的人,連玩跳跳棋都會上癮,雖然之后是一邊玩一邊告訴 自己要停下這個毫無價值,浪費時間的游戲,但也差不多要一個月才能戒除。看韓劇就更不得了了。我喜歡一口氣把整套連續劇看完,連續幾天不眠不休的看完才能停下來。理智的我也很痛苦,但是心里就是渴望,不停的想劇情,老是說看完這集就停下來睡覺。可是老是停不下來。甚至是我的孩子幫助我跑去關掉電視讓我不能看,我才死心停下來。所以我一般不敢看韓劇,惹不起我躲得起。
但是我就是把看韓劇這種韌勁轉移到工作和學習上,變成迷上長時間的工作和學習,反而讓我有很大的收獲。如果我們父母也一樣,能學會合理的引導,幫助孩子挖掘打游戲里面的優點放到合適的位置上,引導孩子也愛上學習,我們的孩子也一樣能夠發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當被問到如何鑿出《大衛像》的時候,米開朗基羅說過:“很簡單,我去了趟采石場,看到一塊巨大的大理石,在它身上,我看到了大衛。于是,我鑿去多余的石頭,只留下有用的。鑿掉多余的石頭后,《大衛》就誕生了。”我們父母也一樣可以,用愛心和贊美就能做出世界上最美麗的藝術品------孩子的“幸福人生”
幫助孩子建立多元的興趣,把孩子從游戲的心魔里搶回來
愛玩是每個人的天性,包括我們成年人在內,更何況是孩子呢。但是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我們成年人就沒有被電子游戲所吸引沉迷?那是因為孩子處在生長發育的時期,身體發展與心智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孩子們的世界觀是單純又復雜的,對于世界只是懵懵懂懂的自以為很懂,實際上只不過才挖掘了美好世界里的一點點。用盲人摸象來比喻人類的世界觀,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全面的看到世界的美好,更何況是孩子們呢?在他們的世界觀里面,只是單純的以為電子游戲是最好玩的。
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一起探索還有什么東西像電子游戲那樣很好玩,甚至比電子游戲更好玩。剛開始的時候,孩子當然是不樂意離開他們的電子游戲,也不愿意跟從我們一起去探索世界,沒關系,我們可以讓他不離開他的游戲,帶著游戲一起去探索世界,讓兩者是一起共存,而不是讓他們覺得需要放下他們的摯愛,讓他們覺得會失去他們的摯愛。
好奇心是孩子們的天性,探索世界也是孩子們的天性,愛吃饞嘴也是孩子們的天性。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從外出覓食,郊外旅游,運動、機動游戲、游樂場、探親訪友、家庭聚會等戶外活動開始,把孩子從家里帶出外面。剛開始的抵觸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當這種行為的次數增多,并且從中找到樂趣的時候,孩子會從游戲中逐步脫離出來。
跟大家一樣我兩個孩子,從小就開始迷上電子游戲和電視,也是不愿意離開他們的摯愛。當他們的表弟妹出去公園玩的時候他們都不愿意去,你不去人家也不等你的,結果其他孩子高高興興的去玩,回來以后高高興興的討論,他們就開始后悔和羨慕了,再后來約出去玩,我兒子說游戲回來可以玩,但是他們去了我不去就不可以跟他們一起玩了,也沒有辦法補回來了。于是開始就跟游戲有了第一步的疏遠。之后我們經常郊游,圖書館,游泳,覓食,更多元的玩樂模式讓孩子們有更多的選擇,不會一味的依耐電子游戲。有一段時間特別忙,沒有出外,他居然在微信上發上郊游的照片說好想念啊。在表達他對郊游的渴望。
不要以為這是小孩子的想法,大孩子不會這么想,或者叫不動。大孩子也是孩子,在玩面前都是一樣,只是我們安排的活動是不是大孩子感興趣的活動而已,這就要靠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和智慧了。
大的孩子可能不愿意跟我們一起玩,但是我們可以找與他年齡相近,有共同興趣的朋友,當然最好找熱愛學習的好榜樣,幾個家庭一起互動,有同年人的陪伴就會愿意的。就這樣,幫助孩子更多元的認識世界,接觸世界,開拓視野,不要單單的看著游戲。
當然除了戶外活動,也可以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挖掘戶內活動。
幫助孩子建立追求美好生活的信仰、人生價值觀,夢想,為孩子的心靈港灣安一個家。
如何引導孩子,幫助劃分游戲學習界限,幫助挖掘出耀眼的光芒?
每一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渴望被愛,渴望幸福的生活。愛不單純是物質生活的滿足,更是精神生活的強烈需求。在我國經濟發展飛躍的今天,孩子們對精神上的愛的渴望更是強烈。而且由于父母的錯誤認為為孩子提供無限量的物質生活,想要什么就買什么給孩子就是對他的愛,讓這錯配的愛因為不滿足而更加的渴望。這種對愛的渴望在孩子的不同年齡的階段索取和呈現的方式都不一樣,0到12歲的時候,與父母的親密接觸是孩子對父母愛的滿足,12歲以后,孩子的人格獨立訴求開始展現,被看到被理解被尊重是孩子渴望得到的愛的方式。這就解釋了孩子們為什么這么熱愛追逐討論不同款式的運動鞋。因為穿上閃亮的運動鞋讓他們被看到。
由于對孩子們內心渴望愛的不理解,我們作為父母的往往是用相反的方式去與孩子們溝通互動。
當孩子們做得好的時候,我們忽略了給孩子以鼓勵贊賞的愛;
當孩子不符合父母心中的期望時,我們卻給予責備、訓斥而不是理解和包容;
當孩子做錯事受到批評時,我們卻沒有成為孩子們遮風擋雨的依靠和支持,沒有幫助孩子走出錯誤的耐心和溫柔,沒有接納孩子犯成長性錯誤的忍耐和包容 。
當孩子需要愛的陪伴時,我們又嫌麻煩的把孩子推給手機......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渴望被愛被需要的孩子傷心失望。
就在這時候,手機溫柔的向他招手,告訴孩子會陪伴他,會講故事會唱歌跳舞陪他玩,會告訴孩子你真棒,再來一局,告訴孩子一起來開心的玩吧。
想想孩子小的時候,是不是父母雙方誰帶孩子帶的多,孩子就跟誰親近多點。現在手機陪伴孩子更多,孩子自然會與手機親近更多。這很正常,我們無須怪孩子沉迷手機,反而要好好的反醒自己當初把孩子往手機里推過去,現在該如何從手機手上奪回我們的孩子。讓孩子的心重新回到我們的身邊。讓孩子無處安放的靈魂重新回到家庭溫暖的愛的港灣里。
既然知道問題的根源,幫助孩子脫離手機的控制就找到了道路了,但是知易行難,都說滿足孩子心靈上對愛的渴望,就不會對手機有太多的依賴太多的渴望。怎么做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呢。又如何從關閉心門的孩子身上灌注愛呢?這些跟幫助孩子劃分游戲和學習的界限有什么關系呢?
人的想法影響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影響著事情有不同的結果。我們想要孩子學習好,遠離手機或者是把學習和游戲劃清界限。就要從孩子的內心著手,給予孩子們充充足足的愛。
放下父母的身份,蹲下身來和孩子做朋友,和孩子一起玩,一起看電視一起玩游戲,跟孩子討論他們喜歡的游戲、動漫、聆聽孩子的內心想法,有趣故事,分享喜樂、憤怒、悲傷、憂郁、擔憂。當孩子愿意為我們打開心門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的腦袋里裝著一個有趣的靈魂,奇妙無比的世界。在適當的時候我們也跟孩子討論他的人生,他的未來、探討他的夢想,分享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啟發孩子對自己人生幸福的規劃,引導孩子明白學習是通往人生幸福的捷徑,探討如何劃分學習與游戲的界限。人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當孩子受到引領啟發的時候,他會啟動內在的驅動力,向著心中的夢想起航。我們所做的只需要在旁邊鼓勵,保駕護航,陪伴孩子迎向美好未來的偉大航道。
當孩子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學習成果的喜悅讓孩子獲得自我價值,成就感、存在感和自信心,孩子會更渴望在知識中獲得的這些精神需求,就會迷上學習帶來的滿足感,自然就與游戲分離,越行越遠。因為他明白游戲世界里虛假的滿足感讓他在現實世界上感覺更失敗、更無助。
利用科技的力量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
那是不是手機和游戲就必定是把孩子帶入毀滅的深淵呢?答案是不一定。
所有的事情有壞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關鍵是我們怎么看待怎么運用。任何時代,信息傳播第一位的永遠是視覺呈現方式,從書本圖畫到電視到現在的電腦手機iPad。網絡的發達,電腦手機的發展,讓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伸手可及,只要想到知識都可以在網絡世界里找到。現在疫情期間更是體現了網絡,手機的積極影響。它在我們的工作、學習、、娛樂、人際溝通里都占著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孩子們的未來世界更是如此。我們要學會和孩子一起探索如何把使用手機帶進積極正面的世界。
很多父母認為手機把自己與孩子的關系拉遠了,消耗了孩子的時間,沉迷于游戲毫無得益。但是其實如果我們父母愿意進入孩子的世界,就會發現孩子很喜歡和我們聊天。我經常和孩子們看他們的電視玩他們的游戲,他們會跟我分享故事的情節,什么時候更新,有什么好玩的新游戲,甚至為了要盡快和我一起看電視打游戲,就幫我把家務完成。
在游戲里面王者榮耀我教會了孩子團隊協作與溝通,設定戰略布局,而不是各自為政的盲目亂打,跟孩子談游戲的捆綁,是選擇成為游戲的奴隸讓游戲來控制你還是選擇成為游戲的主人你自己來掌控什么時候玩游戲什么時候不玩。孩子們都很有思想的,只要激發了他們的思考,就會做出最正確的判斷 。所以我的孩子會看看有多少時間玩游戲,如果時間不夠玩一局的話他們會選擇人機模式,這樣可以隨時停下來。
我們會在海賊王里面討論生涯規劃,談論每個角色如何在團隊里互相支持,互相鼓勵,用愛的陪伴來療愈之前的心靈創傷。探討每個角色的如何經過重重的困難磨練實現人生夢想。
我們會《非正式論壇》的綜藝節目中擴大世界觀,學會世界的和而不同,友情的傳遞,高學歷學霸的美好世界,從而產生對知識和世界一流學校的向往。
看《石紀元》讓孩子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反復多次的看讓孩子掌握了很多物理和化學的知識。
在學習上就更多了,我女兒今年初三,學習本來就很緊張,因為疫情關系都是在家上課在家學習,課堂上弄不明白的課程,她會在網絡搜索他們認為講得好的老師的教學視頻來聽,甚至為了加深學習印象,調快語速反復的聽,不但在學習成績上有大大的提高,還鍛煉出自我學習的能力,為將來的終生學習奠定了基礎。
受我的影響,兩個孩子對心理學也有很大的興趣,我們會在網易公開課上看哈佛的積極心理學課程,搜索與心理學相關的美劇、看心理學的綜藝節目,只要孩子們感覺到有興趣的知識,他們都會在網絡上尋找積極正向的信息來學習,包括現在流行的啊播主的視頻,還和我分享交流,也幫助了我看到更大的世界。
我在孩子們身上學到很多不懂的知識,他們也在我身上學會很多他們不知的知識,我們的關系反而因為共同探索網絡世界而變得無話不談,越來越親密。知識面也越來越廣,這對我們在日常生活上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幫助,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只需要提一個我們在網絡世界里見過的案例,孩子們就知道自己做錯里什么,應該如何改正。
當我們撒下希望的種子后,溫柔等待靜候開花
要帶領孩子走進知識的殿堂,尋找美好生活的偉大航道,首先我們要從父母本身的學習開始。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優秀人格塑造的重要基石。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說 ? ? ?“ 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我們父母用自己的生命去影響孩子的生命,我們如何做,孩子就會如何做,我們父母對家庭教育 、對知識的重視,孩子也會對家庭教育和知識的重視。我們可以觀看,每年高考出來的狀元學霸,他們的背后都是有一個溫暖有愛,重視教育的家庭。甚至我現在成為了家庭教育講師,初心也是為了學習如何教育孩子,培養成為優秀的人才。一個家庭是一條紐帶緊緊地捆綁在一起,互相幫扶互相影響。當我重視家庭教育,成為了終身學習者,孩子自然也被影響到重視家庭教育,成為終身學習者。 ?
列寧的遺孀、蘇聯教育學家克魯普斯卡婭曾說:
“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這個世界上,唯有父母這個身份,無需考證過關、經年審核,
但也唯有父母這個身份,必須終身學習、不容怠懈。
我們都是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這份愛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傳遞,家庭反而會成為對孩子一生傷害最大的地方。
現在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家庭教育指導師課程,在這里將學會如何覺醒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如何培養積極探索幸福人生的孩子,如何療愈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如何讓自己的內心填滿溫暖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