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創非首發,首發平臺公眾號,ID:青莽,文責自負。
這兩天刷劇不止一次看到臺詞里出現“土鱉”倆字,今天這個詞似乎已經定性為土氣沒見過世面的意思,但我小時候只知道這是一種昆蟲,且是可以入藥的一種蟲子,農村里很多東西都跟中藥有關,一旦跟藥沾上關系,就很有可能拿來賣錢,土鱉恰是其中一種,但土鱉入藥是陰干之后,需要的量大,僅僅靠野外捉到的幾只根本沒用,這就斷了我童年的一條財路。
土鱉蟲有個極好聽的別名叫土元,元在漢字里一直是個好意頭,直白的從字面里甚至可以把土元理解為土里的元氣。土鱉身體呈扁平的卵形,腹背都是覆瓦狀的殼,但不堅硬,這種身體構造適合它在干燥的土里挖洞鉆土,卻并不耐砸,跟烏龜的殼沒有可比性。
土鱉蟲入藥時有破血逐瘀續筋接骨的效用,《神農本草經》里記載“蟄蟲,味咸寒。主心腹寒熱、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一名地鱉。生川澤?!毙r候經常能在村西南的田壟上捉到這東西,它似乎有些膽小,剛被捉到的時候會老老實實趴在地上,過一會見沒什么危險,立刻就要往地下鉆,天生具備土行孫的看家本領。土鱉群居,田壟的干燥土堆和石頭下,一旦發現一只土鱉,繼續往周圍挖,往往能有好幾只甚至是一窩。
提到入藥,就不能不提沂蒙山的另一種藥蟲——蝎子。沂蒙全蝎現在是家鄉的一個品牌,據說生產了一款全蝎酒,小時候也見過大人們把蝎子直接裝進酒瓶子里泡藥酒。
那會對蝎子可謂又愛又恨,愛它是因為捉一只可以換幾分錢或者幾毛錢,有人專到村里來收,恨它自然是因為這東西忒毒,一不留神給它蟄一下,立馬就腫個大包,疼上好幾天,這可不是夸張,想想西游記里的蝎子精把孫大圣銅頭鐵腦都蟄了就知道它的厲害。
被蝎子蟄有兩種情況,以前沂蒙山村的房子都是石磚石塊砌墻,草屋頂,夏日里一不留神就有蝎子從屋頂掉下來,半夜起床開燈,說不準就能摸到墻上爬著的一只,這樣被蟄一下就很無辜,但若是主動招惹就沒法叫屈了。村里同齡的人都有去野外荒坡掀蝎子的經歷,所謂的掀可不是把蝎子翻個面,蝎子白天通常在石塊下面趴著,到晚上才會出來覓食,白天出去捉蝎子,就要把野外的亂石一塊一塊翻過來,每翻一塊石頭就要仔細看看有沒有蝎子,有的是趴在石頭的底面,有的臥在石頭下的地面,總是要先把石頭掀起來,這才有掀蝎子一說。蝎子被找到,趕緊用準備好的鑷子或筷子夾住尾巴丟進瓶子里,技術不到位就有被蟄的風險,但想著帶回去能換錢,心里又有無窮的干勁和勇氣。掀蝎子是個體力活,付出的勞動跟得到的收獲并不成正比,且旱澇看天,后來人們發現蝎子晚上出來覓食的時候被強光一照特別顯眼,于是有了一種燈,戴在頭上夜里出門“照蝎子”,效率頗高,前幾年家鄉的蝎子幾乎被捉到滅絕。
五毒之首的蝎子當全蝎作為中藥時有很多作用,譬如攻毒散結,抗驚厥、抗癲癇,抗腫瘤,調節免疫系統,最重要的是通絡止痛,用于治療中風口、半身不遂、偏正頭痛等由經絡不通引起的疼痛。上了年紀的農民因為常年勞作,經絡關節總有問題,所以才會有那么多人用它泡酒,小時候不懂,只覺得瘆人。泡酒雖然瘆人但還能接受,一來我不喝酒,二來不過是在瓶子里放幾只,可是用油炸了當盤菜我就有點無能為力了,怎么下得去口呢?尤其看到尾巴尖,即便知道已經不會再蟄人,心里還是一個勁打顫。
同樣油炸蟲子,炸金蟬就容易接受一些,雖然我也不怎么吃,但我喜歡抓呀。很多地方都把金蟬叫作知了猴,它是蟬從幼蟲向成蟲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蟬會把卵產在植物當年新長出的嫩枝里,隨著植物的枯榮代謝進入地下,成長為若蟲,依靠吸食植物根莖部位的汁液為生,在土中蟄伏多年,期間會經歷多次蛻皮,直到發育成熟。夏季來臨,雨水澆透土地,土壤松軟,若蟲察覺到時機成熟,就會鉆破泥土,爬到附近的植物上從外殼中掙脫出來,變成蟬。大約就是它在金蟬脫殼之前必須要爬到樹上或者草葉上,所以才叫它知了猴吧,畢竟猴子就喜歡爬樹。
我喜歡捉知了猴,雨后的夏夜,拿著手電筒在河邊照,在菜園里照,在果樹下照,破土而出的知了猴行動緩慢,只要被發現就跑不掉,一晚上捉小半桶,如果自家吃不完,也可以賣,那會好像幾毛錢一只吧,于是捉知了猴的時候有一種在地上撿錢的幸福感。油炸知了猴是沂蒙山區的特色菜,當然其他地方也有這種吃法,但在沂蒙的許多飯店,這樣一盤菜可是價格不菲,還好我不饞它。
僥幸沒被捉走的金蟬一夜之間褪去舊殼變成蟬,會支配整個夏季的耳朵,尤其午睡的時候。而留在樹上草葉上的殼也有它的價值,在中藥學里叫作蟬蛻,中醫學認為,蟬蛻味甘,性寒,歸肺、肝經,有疏散風熱,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痙的功效。在這一點上,它跟蝎子一樣,主打一個全身不浪費,渾身都有用。
山春牛也是從泥土里爬出來的,它的學名應該叫大牙土天牛,出現在夏末秋初的雨后,也是幼蟲在地下生長數年,成熟后借著雨水濕透大地的契機破土而出,它的壽命只有幾天,比蟬短了不少,但它的牙是真大呀。
捉山春牛也要趁著下雨的時候,披上雨衣或是打傘出門,雨幕中雌蟲會在草地爬行,雄蟲則爬得快些,有時也會飛起來尋找雌蟲,但不論哪一種,捉的時候都要小心它那對大牙利器。捉回家的山春牛撕去鞘翅,掰掉大牙,下油鍋一炸,撒上細鹽,酥脆鮮香,這種吃法適合雌蟲,因為腹中多籽,至于雄蟲則肚腹干癟只有一層皮,但雄蟲的胸甲內含肉質,洗凈之后如剁肉餡那般將山春牛細細剁碎,用青辣的朝天椒炒了吃最是美味。
捉山春牛的時候偶爾會在草葉或樹枝上看到這種東西:
這是大刀螂的干燥卵鞘,都管它叫桑螵蛸,事實上應該叫螵蛸,產在桑樹枝上的時候才叫桑螵蛸,一枚螵蛸里能有幾十枚蟲卵,這玩意吃是沒法吃了,但它的藥效卻著實讓廣大男性著迷。桑螵蛸有益腎、固精、縮泉的功效,它是甘、咸而平的性味,入肝經,也入腎經,起到補益肝、腎的作用,用于治療遺精、滑精等病癥。
秋雨過后,草木枯敗。山野的石頭背陰面常有這種東西:
這是中華麝鳳蝶的蝶蛹,化蛹之前的幼蟲長得有點惡心,就不放圖了,這玩意倒是沒有什么藥用價值,放上來純粹是因為好玩,麝鳳蝶的幼蟲化蛹時會用兩根絲把自己倒掛在石頭或者樹枝上,這個姿勢容易讓人聯想到十字架上那位,還有歪脖子樹上吊死的那位,用手觸碰蝶蛹的尾部,它會輕微扭動,就像蠶蛹那樣略顯滑稽。
麝鳳蝶有一種高冷的美麗,飛起來飄飄若仙,但不是所有會飛的蛾子都漂亮,同樣的深秋時節,在椿樹上還可能看到這種灰色的繭:
可不要把它當成普通蠶繭,這是樗蠶蛾的繭,一種灰褐色的大撲棱蛾子,夏天傍晚院中納涼時常飛來飛去嚇唬人。提到蠶繭就容易想到抽出絲來做成絲綢,但那通常用到的是桑蠶繭,歷史上,樗蠶蛾的絲繭被用來制作一種名為“椿綢”的織物,這種絲綢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尤其是在山東省有著名的椿綢生產,現在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產被保存下來。樗蠶蛾的繭還有止血、止渴、解毒療瘡的中藥功效,也是個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