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科學發展了以后,科學的發展又推動了哲學的繁榮,也就是說科學的巨大成功推動了實證主義與科學主義的發展。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為什么科學突然那么火?可能很多人會說,科學強大啊,有用啊,我們很多同學當初之所以選擇學理工科,我想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學這個好掙錢,好找工作,說白了就是有用實用主義。
所以從近代哲學到現代哲學,都是帶有科學的味道,在這種背景下,該如何對待哲學的?就是近代哲學還不夠科學,我能不能再給他科學化,再進步一些,這是科學家來看待哲學。
這樣以來,科學主義出來了,實證主義出來了,最早19世紀上半葉法國的孔德與英國的斯賓賽開創的實證主義,實證是什么意思呢?實證就是確實的意思,這個孔德他認為科學是榜樣,這也是實用主義理念的一種精神,所以我們的社會科學也應當實證化,反形而上學。
什么是實證,說白了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可以檢驗的,他認為自然科學是實證的,社會科學也必須是實證的,否則就不能稱為科學。
這觀點哪來的?其實是從孔德的人類精神分為三個階段的思想而來的。
最早是神學階段,神學階段強調一切因果關系歸結為神的意志。
這是我們最早研究的,世界上不是有很多很多的因果關系嗎,但是因果關系的源頭在哪兒,怎么去理解它,你比如說雷鳴電閃,為什么雷鳴,為什么電閃?原始的人就會想當然的認為,上帝發怒了。
這個解釋好不好,這個解釋很好啊!在沒有科學的前提下,你說還有比這個更好的解釋嗎?你看上帝發怒了這個很形象啊,要么真的劈下來,真的就把人劈死了,就是說用神來解釋這個世界的一切,人的一切,宇宙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你看上帝安排的多好,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這一環一環的吃下去,大家都活了,這個世界真和諧啊!
你說為什么會有那么和諧的世界呢?不是上帝創造的又是誰呢?這在當時的人們是無法理解的。你說就這個地球上居然會出現那么多不同膚色的人,那么多的動物,千姿百態,誰安排的?安排的那么周密啊!你除了神以外還有誰?沒了,這就是神學階段的人們理解的世界。
所以你看為什么宗教會有那么強的力量,因為他用這么一種觀念去解釋,有時候你還真沒法反駁,你唯一反駁的話就是上帝我還沒有看到,但是如果真有上帝的話,那這一切不就是全都解釋的通了嗎?
第二階段是形而上學階段。
形而上學那是用抽象的觀念來代替神的意志解釋因果關系,就是因和果之間是什么緣故。
他不是神了,用形而上的觀念,你看我們兩個戀人在談戀愛,你說那兩個戀人為什么能談戀愛,這個因果性怎么解釋?
現在我發現有一種很好的解釋,這種解釋就叫做緣分,是吧,我為什么要戀上你,為什么要等你,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人為什么一定要和你在一起,除了用緣分還怎么解釋呢!
你說還有,比這個更好的解釋嗎,你用數學的理性去解釋沒法解釋吧,哎,緣分就解釋了,所以說緣分是形而上的,形而上的概念是什么意思呢?你不好解釋了,但是緣分,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現象,你說在茫茫人海中,你找到了你愛的人這叫有緣分,找不到那就一直沒有緣分,但是現在也有一個問題,一些大齡姑娘通過這個來解釋以后她不找了,反正緣分就在哪呢,你在那我就不用積極的找,你要沒有的話我找了也沒用。
這個解釋每個人都心安理得,整個世界都解釋的通了,你看有多少人還相信這個定理啊!甚至很多高學歷,而且是很多深度科學訓練的人,她照樣相信,這種解釋方法是什么呢?叫做形而上的解釋方法。
純屬頭腦中的想象,不能用實證去檢驗,而且也無法說清楚這個緣分到底是什么,那個實證也不存在,僅僅是一個概念,當然也沒法證明,是吧,但是你又不能說,她不能解釋一些東西,這是人類精神的第二個階段性,形而上學階段。
第三個階段就是我們所常常講的科學。
科學是什么呢?就是實證,對觀察的事物要進行描述,而不進行主觀想象和抽象解釋。
科學而不應該僅僅是頭腦中的一個概念,為什么是這樣?你要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證的東西來解釋,這才是科學的。
我們現在人的觀念就是從這里來的,就是第一步這是實證的,我們科學里面不就是講這個實證主義嗎?
好了,這就是孔德所說有人類精神的第三階段,孔德認為我們的社會科學也要像自然科學一樣,是實證的。
你們知道現在社會科學里面的那個實證的觀念也很強的,社會學寫的文章都是數量關系,都是描述性的一步一步的推導證明的。你比如說很多社會經濟現象的解釋都有著實證主義的色彩,我就舉個炒股的例子吧。
這個炒股,很多都是有技術分析在里面的,什么陽線陰線k線之類的,很多所謂的專家像說天書一樣,什么時候高峰了什么時候低谷了,講得頭頭是道,什么到了某一個終點一定會下跌,到了某一個低點一定要反彈,你們信嗎?
還真有這回事情,人們之所以抓不住,因為真真假假在里面,有時候對,有時候又不對了。什么三浪四浪五浪這些理論(大家別笑,我不是胡說的,我很早之前對這方面也是有研究的)啊,搞得那個整個一個邏輯分析在里面,后來我仔細想想,這其實就是一個哲學問題。
我在想股票會根據我們的意志跟著我們分析的那個曲線走嗎?你說究竟什么在起作用,我后來慢慢悟出來了,其實是什么?大家不是都知道這套理論了嗎,知道了以后大家都約定俗成了,那我就根據分析的那個曲線,反彈的時候大家都買了,下跌的時候大家都拋了,其實說白了是什么呢?我們有一個理論,大家都根據這個理論去做了,那股票市場就根據那個曲線走了,這是完全科學的嗎?我在想應該我們這樣考慮這個問題,股票是不是完全根據那個曲線走,還是人類知道了那個曲線理論了以后,按照那個曲線去走,其實本質是后者。
大家都知道這個曲線理論了,網上一說你看明天,股市趨勢是什么一個樣子,后天是哪個點要起來了,如果大家都相信這個的話,一二三大家齊步走都進去了,那不就起來了嗎?
這套理論當然也有失誤的時候,但是你要知道,所有的技術派都是靠這個理論發家的,這個就是所謂的股票里面的預測理論,這里面有著大量的數學分析,數據計算,它的邏輯分析是非常非常強的,但是你們要知道很多人是沒辦法搞清楚這個理論了,所以對基本面來說,大多數情況下,技術分析派他們總是能賺錢的。
而且這種技術分析也有很多突發事件,搞不好就會讓你原來賺的錢全部賠進去。從這點來說,尤其是在市場經濟不完善的中國,股票趨勢曲線,其實也是沒法分析的。
當然話又說回來,像社會科學里面,經濟你要完成科學化可能嗎?很難,為什么很難?因為這些都是人的心理在起作用,每個人的心理都不一樣,你要把所有人的心理統計加和起來,去形成一個你所謂的趨勢曲線是不可能的,起碼不像牛頓理論那么確定那么容易。
你比如說如果一旦大環境出現了變化,有了變數,比如戰爭爆發,天災人禍,國家重大政策調整,比如說某大型上市公司出事了,那小股民立馬就得拋啊,不然就虧大發了,你說這個時候還會跟著曲線走嗎,所以股票市場也往往充滿著非理性,都會造成你這個分析模型失效,得重新建立新的模型,原有的已經不再有用了。
說了這么多,其實我還是在探討科學的實證性的問題。這是科學的第一階段。
在19世紀馬赫出來了,還有德國的阿芬那留斯。
當時的馬赫,這些科學家和我們今天的科學家是很不一樣的,當時一大批科學家首先受到的教育是哲學,就是他們本身是一個很大的哲學家,他們思考科學的時候不僅僅只滿足科學,也就是說這個科學的概念,什么是科學還是要從哲學的觀點去說清楚,那么如何說清楚,那就又回到哲學了。
那馬赫提出了什么呢?
經驗主義與批判主義,他認為批判把物質實體、時空、因果性和必然性非法帶入經驗。什么意思?你越看東西是抽象的,不經驗的,結果你全方位的放到經驗里面去了,那種先天的統覺,主觀意識的產物必須通通清除掉,科學里面只要純粹經驗來構成這個世界。
我們學過理科都明白,所謂純粹經驗說白了就是做實驗,一個專業搞自然科學的一般都要進實驗室,那他的大部分的生活一般都在實驗室里面,和數學不一樣,數學不要進實驗室,因為數學不是自然科學,但是一旦說到自然科學都要去實驗室。
為什么?因為經驗,用經驗來判斷,經驗從哪里來,必須通過不斷的實踐,其他方法都是不能確定的。那么這個時候實證主義進一步發展,馬赫又提出了要素說。
他認為只有顏色,聲音,壓力,大小等這些要素的復合,來構成物體。
感覺的復合,這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物理學里面,只有我看得見摸得著的才算是物體,才能作為科學,不然這不是科學。
比如說自然,自由意志,靈魂,有沒有靈魂?有,在哪,靈魂在哪兒?看不見,他認為這些概念,你不能放到科學的范疇里面,還有什么呢,像物質,儀態,這些很抽象的甚至是原子,他認為都不屬于科學,從這點看出當時的自然科學家,他的思想很深啊!
當時不是提出原子概念了嘛,但是原子是沒法通過實驗證明它的存在的,看不見的,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自然科學,什么叫做實證,實證到什么程度?直到今天為止都沒辦法說清楚。
如果你認為說原子看不到,那原子這個概念不要了,要物理學還怎么研究?這個問題是你看不到也要假設它有啊,不然沒法去證偽了,那你既然把看不到的假設的東西放進去了,那你這個科學還是實證的嗎?
其實我們的科學到今天還有很多問題不清不楚,一直沒有解決。
你說比如力,我推了你一下你倒了是吧!這個力你看到了,問題是我沒推你之前,力在哪?你能把力經驗出來嗎?看不到,還有更玄的萬有引力,萬有引力為什么會有引力?引力靠什么東西牽住的,按道理說你在哪我在這啊,我們之間都會有引力的是吧,那我們靠什么引力,哎呀,抽象啊,后來又搞出來一個質量和距離等其它關聯參數,再來解釋引力。
就是這樣一個經典的理論,其實還有很多科學家想象的東西在里面,根據想象把他描述出來,然后再通過抽象的公式來證明它是對的,其實它連最基本的所謂科學的那個實證都不存在。
當然更多的我就不在這里細說了,現在科學領域很多還是玄著的,你比如霍金講的那些東西是真玄啊,什么宇宙大爆炸,什么黑洞,什么奇點,什么暗物質,什么四維空間,什么另一個空間里還存著一個和我一樣的人,全是頭腦中的想象,雖然很多人知道這些個概念,從根上來說反正我是看不懂,他把宇宙想象成扁核體一樣,這個變長了以后,變成了一個球,這個時空是彎曲的,你能想象這是什么世界嗎?
然后又說我們的宇宙就像是從核桃狀的東西里面長出來的,宇宙大爆炸,我在想爆炸以前是什么,爆炸以前肯定是一個極其小的東西吧,就是他說的那個極其小的核桃狀的世界之前又是什么?為什么那么極其小的東西,爆炸出來那么大的東西,宇宙到現在還在不停的爆炸。
你這樣想下去以后,人就瘋了,所以我常說,科學和哲學能分開嗎?科學也不過是哲學中的一個子集,所以說錢學森曾經說過,哲學是科學之王。
當然不能分開,但是科學家中有一個很頑強的信念,一定要把哲學和科學分開,明明科學家搞的是哲學,他偏偏說我搞的就是科學,他只要抓住幾個證據來證明一下,然后他說這就是科學了。
但是你要知道有些證據是很弱,很弱的,很容易推翻的。你說大陸漂移說,你能相信非洲的那塊地漂流到北美嗎,當然他有一些證據比如從地圖上看,好像拼起來能成為一大塊陸地,但這些證據就能證明大陸漂移曾經發生過嗎,你又沒有親眼去看到,也沒法通過實驗去證明,但是,恰恰是這種理論是好理論啊,就是最讓人不容易相信的理論恰恰是好理論,因為驚人啊!
但是你說這些理論沒有哲學嗎?就是中間跳躍的那些思維產生了哲學,我給你講一個偉大的科學家達爾文,在科學家里比達爾文偉大的人物基本上沒有幾個了,但是,加爾文的假說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哲學問題,你怎么能說明人就是從猴子那里變來的呢?
你看到了什么,你說過去人有尾巴,尾巴慢慢的變短變小變沒有了,你又沒有親自看到一個人變過來的過程,怎么就可以想怎么斷定呢?你科學不是講究實證主義嗎?那不然你給我證明一下,再給我變一變,看一看,這個科學一旦深入下去以后啊,如果沒有哲學可以嗎?
人類始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呀,也解決不了,就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但是實證主義有一個頑強的信念,這個頑強信念是什么呢,我要堅強的用實證才能說明問題,所以你看我們自然科學的老師學生也好,這種信念很強很強的。這是近代科學以后一個很堅決的觀點,就是實證主義。
其實哲學中也有的是講究邏輯推理,實證主義的。
針對這些問題,那么馬赫提出了思維經濟原則。最經濟最簡單的最小的,又能說明一切問題的,這樣的理論是最好的理論。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思維經濟原則。
這個理論其實我們可以感覺得到科學家在想什么,科學只是一個現象,你其實可以變出很多很多理論來,那么在眾多的理論中,哪個理論最好呢?他認為最簡單的,最能說明問題的那個理論,就是最好的。
那明明科學追求真理嗎,那為什么簡單就是真理?這東西深入下去又是哲學問題了。那我們反過來說為什么復雜就不是真理了,簡單的就是好的真理,我們經常看到科學價值,這些其實都是價值判斷問題。
說白了,這些東西都是人來定的,只是誰定的更有道理更有說服力,就成了他的思想。所以說恰恰是一些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們對哲學又是最通的。
如果我們把哲學學好,對我們搞科學的絕對不是一件壞事,對我們的人生也絕對不是一件壞事。我結合這些思想再去回頭看看我從事的計算機工作,再去體驗感悟一下我的人生,我今天發現真的與眾不同了,真的活得很有意思啊!
你不讀哲學,不管是什么人,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就不會那么深,深在什么地方呢?就是科學家本身看不透的東西,哲學把他給看透了。
這是關于科學第二步,馬赫提出了實證主義的科學精神。感覺主義的標準來區分科學與形而上學。
你看物理學搞的什么呢,都是看得見摸得著實驗,這就是形而下的,但是還有一種是形而上的,那就是說你看不見摸不著,比如說靈魂生命,幸福愛情,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很玄的,都是形而上的,你說這些都不重要嗎?恰恰是這些對于人來說是最重要的,不然人還活著有什么意思呢!
你說幸福靈魂這些都很重要吧,可是這些恰恰在物理學上是說不透的。但是自然科學有一個很強的觀念,因為解決不了,沒辦法于是不研究,就要把這些東西,都排除出去。
我們科學里面是純粹形而下的,用客觀的機制來說明一切問題。當然這是理想,如果你真能做到呢,那了不得了。其實還是做不到的。
據說愛因斯坦做的那個理論光速不變,這些都是在腦袋里想出來的理論,你看得到嗎,通過實驗能證明出來嗎,無法試驗,那你不能因為現在還無法證明,就說它是錯誤的。包括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對論,這是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他這里科學和哲學已經分不清了。
愛因斯坦最后說了這句著名的話:近代科學其實帶有思辨的性質。楊振寧說的更懸,力學走到頭就是哲學,哲學走到頭就是宗教,他說的對不對我不評論。
我們自己去想吧,就是科學和哲學里面的關系其實是很深的,就包括我們的人生,各種社會經濟現象,歸根結底去解釋,走到頭就是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