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雖然作者寫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生在美國的故事。但其中的很多主題在我們生活的時代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 ? ? ?故事的以二女兒莉迪亞的死展開,在探索莉迪亞死因的過程中慢慢鋪陳。揭開作者想傳達的有關于種族,性別,成長,愛與羈絆。很喜歡封面的那句,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關于羈絆
? ? ? ?導致悲劇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這種深深的羈絆,它來源于愛同時也被愛深深的束縛著,它既甜蜜又苦澀。莉迪亞的悲劇來源于母親瑪麗琳和父親詹姆斯,而瑪麗琳和詹姆斯的悲劇又來源于他們的母親和父親,一切的都事出有因,所有人在承擔著各自的快樂和苦澀的同時將它們傳遞給他們所愛的人。
? ? ? ?瑪麗琳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從小追求與眾不同,夢想著成為女醫生,而瑪麗琳的母親卻希望她能認識個哈佛男人并成為全職太太。她愛上了深受種族歧視困擾的中國人詹姆斯,意外懷孕而不得不放棄學業和夢想成為家庭主婦,這個矛盾在瑪麗琳母親去世后爆發,也是瑪麗琳離家出走以及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朱迪亞身上的直接誘因。
? ? ? ?身為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詹姆斯從小備受歧視和嘲笑,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融入人群,這與瑪麗琳追求的與眾不同形成鮮明的反差,這個矛盾在教育女兒時尤為突出,瑪麗琳希望女兒出類拔萃,成績優異,而詹姆斯告訴女兒這不是最重要的,他希望女兒可以得到別人的喜愛,交到很多朋友。
? ? ? ?身為家庭宇宙中心的莉迪亞錯誤的理解了母親的離家出走,以為只要對母親言聽計從就可以維持家庭的穩定。所以無論母親說什么她都說,是的,好的。母親送的禮物她都說喜歡,為了討母親歡心,一放學就回家,拒絕了所有約會,讀母親希望她讀的書。她沒有朋友,在父親面前卻要假裝有很多朋友,每天抱著離線的聽筒假裝在和朋友們打電話。她在家里唯一的安慰就是哥哥內斯,然而在得知內斯考上哈佛即將離家的消息后,最后的稻草轟然崩塌。不堪重負的莉迪亞選擇用死亡做無聲的告白。
關于自由和獨立
? ? ? 每個時代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承擔著父母的期待,只是每個時代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我們這個時代的就是考大學。父母那一代,很多人沒有條件讀書上大學,他們那代人中能夠上大學的人最后成了老師,醫生,律師,公務員...過上了光鮮亮麗,衣食無憂的生活。所以考大學,找到好工作就成為了他們對孩子最大的期望,也成為了我們這代人最大的負擔。
? ? ? ?我們從小就知道如何在父母面前裝模作樣的認真學習,如何把考的不好的試卷偷偷藏起來或是模仿家長簽名,有時候我們會誤解父母,以為他們只是為了跟其他家長炫耀自己的孩子,父母是我們最親的親人也是我們最大的敵人?,F在自己成為了母親,希望牧歌能夠快樂成長,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難免會或多或少的會把自己的意志轉移到他們身上。每個時代都有屬于那個時代的壓力與無奈,但我希望我們能夠學會溝通,學會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 ? ? ?正如作者所說,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