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罪行導致善行,就是最大的獲救。”
這是一個關于背叛與救贖的故事。情節很簡單,名叫阿米爾的富家少爺,有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仆人兼朋友——哈桑。故事就發生在他們二人之間,原本他們有著無憂無慮的快樂的童年,即便阿米爾偶爾也會嫉妒父親對哈桑的關愛。直到阿米爾十二歲那年的冬天,一切都被改變,忠誠善良的哈桑為了阿米爾誓死保護風箏,而阿米爾卻對哈桑見死不救。陷入良心譴責的阿米爾無法再面對哈桑的友情,痛苦煎熬之下,做出了一個讓自己后悔終生的決定。他誣陷哈桑偷了自己的生日禮物,試圖借此趕走哈桑。洞悉一切的哈桑卻在陷害面前選擇承認……多年之后,阿米爾早已因為戰亂離開家長,步入中年的他接到了一個意料之外的電話,他得知哈桑為了保護他家鄉的房子被槍斃,唯一的孩子流落孤兒院,甚至得知阿桑并非仆人之子,而是父親的私生子,自己的兄弟。此刻,內心經過萬千掙扎,阿米爾最終還是決定踏上一條救贖之旅。他歷盡千辛萬苦想要尋回哈桑的兒子,為此甚至不惜與強大的對手生死決斗。對手的鐵拳打得他奄奄一息,心中卻無限暢快。多年背負的心理重擔在這一刻卸下,一切的痛苦情緒都被打開缺口,不在壓在心頭,令人窒息。
咋看這個故事,總被哈桑的不計回報而感動,也被阿米爾的見死不救而憤怒,最后看到阿米爾的不遠萬里的尋人,心中涌動起的都是濃濃的溫情。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曾像阿米爾,做出過一些令人羞愧的事,然而時光不能掉頭,即便阿米爾也欠阿桑一句道歉。所幸救贖不會因時間而停止,在索拉博身上,阿米爾彌補了對哈桑的歉疚。我們也是一樣不是嗎?勇敢面對犯下的過錯,努力彌補造成的傷害,這何嘗不是一種自我的救贖?
就是這樣的一個溫暖人心的故事,一經出版就獲得了無數的好評。而在溫暖的背后,書寫的還有冰冷、黑暗和現實。我看到和哈桑一樣的哈扎拉族在種族歧視下的艱難生活,也看到被戰爭毀壞的滿目瘡痍的喀布爾城……
故事中的哈桑雖為了保護阿米爾家的房子而被槍斃,可事實上,保護房子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真正的本質的原因是種族歧視。因為種族歧視,父親不能公開哈桑的私生子身份;因為種族歧視,阿米爾背叛了他之后還在心中為自己開脫;因為種族歧視,哈桑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雖然哈桑一直把阿米爾視為自己最為重要的人,在遇到欺辱時,即便內心非常害怕,去還是會勇敢的站在阿米爾前面,隨時準備為他而戰。但在阿米爾的心中,從來沒有將哈桑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他也存在等級觀念和宗教民族觀念,“我從來沒有認為我與哈桑是朋友”,“我是普什圖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因此,當他因哈桑不識字戲弄他之后,盡管心懷愧疚,卻仍然自我辯解、自我原諒。甚至看到哈桑被阿塞夫強暴,他也只是選擇懦弱的跑開。他在心里告訴自己:“他只是個哈拉扎人”。阿米爾尚且如此,更遑論阿塞夫之流。人與人生來本是平等,何論高低貴賤,可是歷史上這樣的事件卻總有發生,猶記得奧斯維辛集中營里苦苦掙扎的猶太人和侵華日軍槍下的一個個中國亡魂。歷史之慘烈非語言之能訴,只盼今日人們之間能多一分關愛,少一分傷害;多一分尊重,少一分歧視。
還記得阿米爾長途跋涉中午到達喀布爾之際的所見所聞嗎?斷壁殘垣,餓殍遍野。如今的喀布爾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模樣,沿途景象荒涼,觸目皆是貧窮的跡象;街頭巷尾,盡是廢墟和乞丐。阿米爾父親耗盡心血建筑的恤孤院毀壞在炮火之下,曾經散發著烤肉香味的街道如今充斥刺鼻的柴油味,就連河邊的排排綠樹現在也覓不到半點蹤跡……“灰蒙蒙的城市上空”“犬牙交錯的磚石廢墟”“沒有窗戶的破房子”……這個記憶中美麗的城市早已面目全非,在戰火和硝煙之下變得陌生又凄涼。令我不禁想到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何等的凄慘荒涼?因為生活在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阿米爾不得不遠走他方,在異國他鄉艱難生活;因為生活在一個硝煙彌漫的國度,哈桑想為阿米爾守護房子,卻慘遭槍斃。戰爭總給人們帶來苦難,上位者的權利傾軋,總以下層人民的流離失所、民不聊生為代價。我多么慶幸自己活在當今這個和平的世界,慶幸自己的幸福生活可以憑借努力獲得。回首往昔,我沉痛的哀悼那在戰爭中消逝的亡魂,我強烈的呼喚那被人們遺忘的和平、希望和人性!
悲哀和絕望中,更需要一些溫暖人心的力量!我想,這便是這部小說最為動人的地方。在一個被種族歧視洗腦的民族,在一個被戰火硝煙彌漫的國度,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溫情的故事更讓我們感動。作者娓娓道來的語調,輕描淡寫的話鋒,卻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淡淡的緩慢的沉靜的痛苦。阿米爾的救贖,亦是人性的救贖。是對被歧視、戰爭蒙蔽雙眼之人的呼喚,呼喚他們的人性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