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主要以老子、莊子為代表,其中又以老子的《道德經》開道家先河,因此這節我們主要討論《道德經》的內容。需要說明的是道家和道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主要討論道家的思想,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也會在后續做簡單說明。
道家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道”為世界的最后本原,所以稱之為道家。道家創立于春秋后期,創始人為老子。由于對“道”的理解不同,到戰國中期,道家內部開始發生分化,形成老莊學和黃老學兩大不同派別。
道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用以說明世界的本原、本體、規律或原理。在中國哲學史上,“道”這一范疇為道家首先提出。道的原始涵義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漸發展為道理,用以表達事物的規律性。這一變化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成為道家的創始人。以后,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其含義雖有不同,但基本上成為世界本原、本體、規律或原理的代名詞。
老子論“道”,首先是世界本原。在老子以前,人們對生成萬物的根源只推論到天,至于天還有沒有根源,沒有觸及到。到了老子,才開始推求天的根源,并提出“道”。他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生。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關于道生萬物的過程,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對于老子的“道”,歷來解說不一。有的認為是宇宙處在原始狀態中的混沌末分的統一體,理由是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的則認為是超時空的精神性的虛無本體,因為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事實上,這是老子哲學本身具有的矛盾,也是道家學派在爾后的發展中產生分化的內在原因。歸結起來,老子所說的道有三方面的涵義: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萬物之中的普遍法則;③道無形無象。
老子論“道”是當時思辨哲學的最高成果。他不僅對世界的本原作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對“道”的運動規律作出了最高概括。他說:“反者道之動”。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是“道”的運動規律。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變動不居的;變動不居的原因是天地萬物都存在兩個互相矛盾的對立面以及對立面的互相轉化。他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美丑,禍福,剛柔,強弱,損益,興衰,大小,輕重,智愚,巧拙,生死,勝敗,進退,攻守等。他認為,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為前提。他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老子還深刻地揭示了對立面的互相轉化。他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認為正常能轉化為反常,善良能轉化為妖孽,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下反能充滿,少取反能多得。中國傳統思維中通常所說的“物極必反”,就是對“反者道之動”的通俗表達。
老子論“道”的另外一個重要思想是“貴柔”。他說:“弱者道之用。”認為柔弱因循是“道”的作用。老子雖然講對立面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但不講對立面互相斗爭。他反復強調:“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就是說,他揭示對立面的互相轉化主要是為了說明靜可以轉化為動,柔可以轉化為剛,弱可以轉化為強。因此,老子主張柔弱勝剛強,并提出了以靜制動,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以少勝多等政治、軍事方面的戰略原則。這些戰略原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具有相當的片面性。
無
有與無是中國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有”指具體存在的事物,也稱實有。“無”指無形無象的虛無。在中國哲學史上,對世界的本體和本質究竟是“有”還是“無”,存在原則分歧。分歧的焦點是如何理解“無”以及“有”和“無”的關系。
“無”是道家哲學的本質特征。老子最先提出“無”范疇。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指天地未分時的原始物質存在,是“有”。道生一,即“有”生于“無”。“道”與“無”都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本體。但是,“無”是對“道”的本質界定。對于這個“無”,一般認為是精神、理念,也有人認為是物質。老子又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認為“有”所能為利,是因為“無”的作用。“有”與“無”互相依存,“無”比“有”更為根本。老子論“有無”對后來崇尚虛無的思想有過很大影響。
無為
無為相對有為而言。老子最先提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命題,以說明自然與人為的關系。他認為道作為宇宙本體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萬物,就其自然而然來說,天道自然無為;就其生成天地萬物來說,天道又無不為。無為與無不為,即有為,無為為體,有為為用。也就是說,必須無為才能有為,無為之中產生有為。這就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基本含義。老子哲學以無為為本。老子明確提出“道法自然”。意思是,道的法則就是自然而然。道本身自然而然;道聽任萬物自然而然地發展,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推動萬物而不自恃有功,長育萬物而不作其主宰。老子還把天道自然無為推衍為人道自然無為,提出“絕圣棄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他建議統治者順應自然,效法自然,奉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的政策,最終實現“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的無為思想有其繼承西周無神論,否定神學目的論,強調尊重自然規律,遏制統治階級掠奪本性的一面,也有其過于排斥有為。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面。這兩面對后世哲學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至東漢時期正式出現教團組織,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可以說道教借用了道家思想為其理論依據,所以稱之為道教,但是老子的道家思想本身是沒有任何宗教觀念的,老子也不是道教的創始人,只是道教以老子為崇拜的偶像,逐漸地將之神化。
在《道德經》中老子大量舉例來說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古代先賢的一些規律,從這些規律中,老子悟到了“道”,提出了“道”的概念,并將其做為世界的本原,由于道的不可描述,老子引用了大量的例子來說明道的屬性,同時又說明了道的作用,道的益處。老子言明了“道”對于自然界中世界萬物的作用和聯系,又想將“道”應用于人類社會,提出了道家的治國方略“無為而治”,并進行了大量的論證。在《道德經》中老子還提出了對于德、禮的理解,明確提出反對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