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朋友圈看到《華興資本戰略顧問劉嘉寧:未來五年什么公司最賺錢》這篇文章,感觸很深。
在報告中提到:過去五年最賺錢的公司業務模式幾乎都是靠流量,花錢買流量,培養用戶習慣,借助資本成為剩者,拿到壟斷后再重新定價。寫到這里,我想到京東,京東至今都沒有剩者為王,越來越多的后進入者,不斷瓜分著他的蛋糕,不知道何時才能實現盈利。
報告中提到未來五年什么樣的公司會比較成功?擁有頭部內容的,同時有一批小而美的變現工具和他們配合!那什么是頭部內容?他們的定義是:牢牢聚集百萬級別粉絲的IP就可以算作是頭部內容。文章又一次強調了靠內容聚粉,列舉了《曉說》的例子,粉絲不在意是在愛奇藝還是其他視頻平臺上觀看,他們關注的只是能夠看到《曉說》。
聯想到最近火到一定程度的網絡直播,大家紛紛都投入到直播的大軍中,但是真正能有百萬量級的“網紅”屈指可數。其實無論是網紅、社群、還是自媒體能夠“火”的標準還是你有沒有優質內容的生產力。
我所在的在線教育行業也是如此。用戶選擇各大平臺的標準其實就是優質的內容。這種內容有平臺的自產出內容,也有外部老師輸入的優質內容。最近一個詞也比較熱,叫“知識電商”,羅胖春節前就在多次演講中喊,要“把知識當貨賣”,并預言2017年知識將作為繼流量、價格、人格之后的第四代交易入口迎來大爆發,另外羅輯思維內部孵化出來的知識付費APP“得到”上線也近半年,據說數據不錯。個人覺得知識電商順理成章,買書需不需要付費,書籍是經驗和知識的產物。在流量時代,知識自然可以借助工具變現了。
作為一個在線教育行業的運營新兵,我時常在想,如何才能讓更多的用戶了解到我們的產品?使用我們的產品。是否可以不重復花錢買流量,補貼用戶,培養用戶習慣的老模式。
首先我想到的就是內容和圈子。在幾年前,站酷還是一個小的設計交流社區的時候,因為有大量的作品素材,初入行的設計師和相關從業者都會到上面去找靈感,因此聚集了一大批用戶,由此延伸出現在的設計師平臺。我所運營的商刻在線學習平臺,其實天然基因非常好,有易觀16年的咨詢案例做背書,其實每個咨詢案例中都會涉及很多企業經營的戰略和戰術,管理咨詢看企業的角度,如何保障咨詢報告的有效和落地。。。但這樣的優質內容如何呈現,喜歡看這部分內容的勢必已經有一定工作積累。如何抓取這種用戶呢?所謂酒香真的不怕巷子深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經常看到零成本獲取百萬用戶,我相信這種現象的存在,但質疑這種文章羅列的常規推廣方式。零成本,邏輯思維推出的得到據說粉絲不少,我相信他獲取粉絲不用太多成本,因為他前期已經有大量粉絲,只不過從一個平臺轉移到另一個平臺而已。在沒有前期的大量前,也許只有踏踏實實做運營才是獲取粉絲有效途徑。
有沒有異軍突起的可能?低成本獲取百萬粉絲。
一定有的,天時地利人和,就像三國里諸葛亮火燒赤壁一樣。跟風大概永遠火不了你。比如網紅,PAPI已經吃了螃蟹,你再跟風吐槽意義也不是很大了。不過好在中國地方大人多,信息流沒有那么快,所以有時抓抓尾巴,也能跟著喝喝湯。回歸這篇報告,新的小而美的變現工具+優質的內容是未來創業的好方向,內容是源頭,工具能實現的恐怕是用戶體驗。有時候覺得做互聯網還真是得向電視工作者多學習。爸爸去哪為什么火?
第一、題材新穎(內容)
不是媽媽帶孩子嗎?現在爸爸來。
第二、明星加盟(網紅)
郭濤,田亮,林志穎等都有一定的粉絲群
第三、制作精良,顏值高(工具+體驗)
baby+酷爸+風景
第四、大平臺播出(流量)
湖南衛視首發,流量滿滿
我也在朝著這幾個方向去制造爆點。
是做大而全還是小而美?
說實話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想明白,自打進入互聯網后一直被灌輸海剛高的模式,這類業務成功的多啊。BAT均屬于這種類型。但小而美有沒有成功的,我就專注于垂直領域,我們這個領域的用戶就那么多,我就為這么多人提供產品和服務,目前我還沒看到太成功的,很多小眾產品也是我自己經常偷摸看看,比如韓寒的The One,非常有“氣味”的閱讀平臺。還有去年比較火的"我有飯",精美的私廚聚會APP。但是因為產品實在是太多了,人的興趣無法被長期鎖定,所以這些小眾的在火了一陣后都聲音寥寥了。
今年在易觀電商峰會上,聽小米的劉德講:一定要站在80%人的角度做產品。還是很認同的。因為小眾真的太難做了,做大眾,至少漏斗大,漏下的精準用戶比較多,用戶留存也會比較好。做小眾,留存太難了。
深夜分享,里面有用詞不當的,或者觀點不對的,還請大家見諒。
希望以后仍然保持一周一篇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