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平凡的世界里,也有多少絢麗的生命之花在悄然地開放而并不為我們所知啊”我想這就是《平凡的世界》里所要傳達的意義。
《平凡的世界》里所敘述的20世紀70到80年代的故事,成了那代青年人成長的共同回憶。少平與少安,在相同的年齡段背景下,卻做出的不同的人生選擇,也各自成就了不同平凡人生的精彩。少安選擇留在雙水村為村里人貢獻力量,并自力更生創(chuàng)辦磚廠。少平最終選擇到城市追求屬于他的生活,不斷接受生活的洗禮成為一名煤礦工人。
也正是這些存在于我們身邊活生生的故事,才能給予我們對生活的觀念的沖擊,讓我讀出了不一般的感慨。
我想,《平凡的世界》要傳達的是,有關生活的心酸與歷練,有關社會階級的思考,有關人世間的真善美。
生活的心酸與歷練是文中給我最直接的感受。生活的心酸,就是耗盡青春年華苦苦尋找自己的幸福,也許在皺紋爬上眼角的時候,才能稍微懂得生活實際意味著什么。赫紅梅自己一心想托付給好光景的男生,卻不幸年輕守寡,最后歷盡千辛萬苦才與潤生相守。田潤葉一直沉湎于自己的痛苦,最后在李向前的撞車故事之后才覺醒生活的意義。上天給她們開了個大的玩笑,才明白生活的滋味。
而生活的歷練,那就是生活中的每個人在不斷失去自己最珍貴的東西,能否經(jīng)得起考驗再次站起來。少安所創(chuàng)辦的磚廠倒閉,欠下一屁股債;少平在煤礦工作期間先后遭受師傅與情人逝去的打擊。 這也許是上天給了一道嚴肅的考題來測試他們的品性。他們倆在如何面對挫折上的做法,給了我很大的鼓舞。
文中對社會階級的描述,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文中所講述的時代變遷,政策的改變,生活的變化,讓我重新認識到老一代人是怎么樣走來的。70年代存在著明顯的階級區(qū)分,甚至根深蒂固地影響到那代青年人的思考,少安就是這類人代表。80年代國家正在改革,有文化,但沒能幸運地進入大學,進入目前社會的主潮,但是不甘心局限在狹小的生活天地里。少平就是這類人的代表。
但社會階級與地位的區(qū)分一直都在。少平給父親修個好的窯洞,就是擺脫貧困與屈辱,挺起胸膛起來做人的象征。因為沒有忘掉作為農(nóng)民的本心。在少安與潤葉,少平與曉霞的愛情中,身份地位的問題成了跨不過的鴻溝。最終少安選擇了屬于自己的家庭,拒絕了潤葉,甚至放棄了對美好的想象。所以,這就沒法越過么?曉霞內(nèi)心對待愛情的看法給了我們答復:“他和她盡管在社會地位與生活處境不同,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許他們各自都有需要對方改造的地方”。少平內(nèi)心的掙扎給了我們新的思考:“我不要像哥哥一樣逃避。命運怎么無情,絕不屈服!生活如何,都要走自己的道路!生活的意義不在于我們實際得到什么,而是心靈是否充實。“
那些真善美的體會,是文字留給我們最感動的東西。少安與秀蓮的愛情是共同勞動和共同苦難所建立起來的偉大愛情。他們之間的愛情之所謂真,是他們之間沒有什么大波大折,他們是用汗水和心血一點一滴匯聚成這深情的海洋。孫少平初到銅城被王師傅熱情地接待,“但是,沒有什么東西能比得上溫暖得人情更加珍貴,你感受到生活的真正美好,莫過于這一點”。少平與曉霞的純潔與凄美愛情,最后的結局真的很揪心。在少平還在心中念著"明年,夏天,古塔山,杜梨山"的約定的時候,命運使他重復《熱尼亞.魯勉采娃》的結局。文中種種也只能留自己慢慢體會。但心中留下來的美好,說不定能夠改變我們生命軌跡。
偉大的作品往往能夠給及我們生命指引。在《平凡的世界》里,我就讀出了不一般的感慨。
孫家兄弟的命運,跟我家兩兄弟的境遇,實在太像了。同樣是農(nóng)村出身,貧困與屈辱壓得挺不直身子的家庭,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在人生的分岔路口卻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我選擇了上大學進修,弟弟選擇進入社會務工。我們倆擁有著相同的目標——振興家業(yè)。
當我看到少平在黃原城做第一份攬工艱辛場面的時候,眼淚唰唰唰流下來。“沉重的石頭幾乎要把他擠壓到土地里去。汗水像小溪一樣在臉上縱橫漫流,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地疼,兩條大戰(zhàn)的腿如同篩糠,隨時都有倒下的危險”讓我想起了小時候老爸跟我講起,他現(xiàn)在還在承受的建筑工地烈日暴曬的情景。那時候自己心里早就埋下了要離開縣城,擺脫貧窮的決心。這一點,讓我覺得自己跟少平很像。自己小時候因為家境的自卑,到后來得到恩師啟發(fā)才變得對生活有更高的追求。“他本質(zhì)上仍然是農(nóng)民的兒子,但是他想竭力掙脫與超越他出身的階層”。有一種說不來的感觸。
在少平的人生經(jīng)歷中我找到了許多值得參考的地方,與田曉霞認識是他人生改變的開始。他整個人生經(jīng)歷都不斷地在重復著一個理念:正視出身,不忘追求。他給妹妹寫信中提到“人生總會有覺悟期,明白自己該做點什么;正視自己的出身,打破農(nóng)民的狹隘性”。他接受做一輩子煤礦工人的現(xiàn)實,因為“無論如何想入非非,都要腳踏實地,一個人的命運不是簡簡單單就能改變得了,要取決于他對勞動的態(tài)度”。他最后再次拒絕妹妹幫他找工作,“不同生活處境的人應該尋找各自的歸宿”。也許曉霞喜歡的就是少平對生活認知與命運抗爭的態(tài)度吧。
最后談談幾點感悟吧:
1.人們會傾向于選擇自己現(xiàn)在最相符的生活方式。社會分工的意義正是如此。
2.人生的成功不是你拿著一副好牌,而是你如何打好一副爛牌。對生活要有態(tài)度,即使改變不了現(xiàn)狀,但可以改變心情:-D
3.我跟少平很像。自己也明確了,《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男主的上進與追求也許才是最貼切自己的。
在這平凡的世界里,每天會有多少絢麗動人的故事發(fā)生。別忘了,你我就是其中之一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