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狗十三》上映之時,作家和菜頭有一篇評論,里面有句話"直指人心":
在中國家庭,如果你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想成為的人,你需要證明自己有那個能耐,主動爭取"生存資源"。
乍聽上去,只是一些不痛不癢的觀點,因為我們大多數(shù)基本已經習以為常,早接受了這樣的文化"潛規(guī)則"。
而事實上,這種規(guī)則是反人性和反自然律的。
我們待人接物通常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珍惜規(guī)則,面對自己的親人、愛人和朋友,意思是"我珍惜你本真的樣子"。
另一種是權力規(guī)則,常針對同事、老板和陌生人,意思是"我們存在利益合作的關系"。權力規(guī)則常用來做社會博弈,珍惜規(guī)則用來珍惜身邊重要的人。
中國的文化和家庭中,權力規(guī)則和珍惜規(guī)則呈現(xiàn)了某種錯位: 常常是下屬和老板處得像親人,和自己的親人卻"形同路人"。
大多數(shù)中國人在成長的時候,被迫接受了家長的"權力規(guī)則"。比如必須取得某些成就,父母才會獎勵自己、愛自己,這種愛是有條件的。
這是典型的權力關系角逐,我們把對待外人的方式,放在了最親近的人身上,并視其為自然。
回到自然律中,也就是原始的動物關系。以非洲雜色狼(狼的一種)舉例,狼媽媽會想盡辦法撫養(yǎng)自己的狼崽,給予情感支持,同時避免其他動物的傷害。
但幼崽一旦成年,狼媽便完成了自己的義務。成年后的狼必須離開母親,甚至離開母親的族群和領地,因為成年狼可以爭奪母親的生存資源。
也就是說,在成年之前子代與母代是珍惜規(guī)則,成年之后轉為權力規(guī)則。比如成年狼有時會把母親從領地驅趕出去,進而掠奪食物和水源。
中國的家庭里,哪怕孩子成年之后,父母仍然要為其籌備房子和婚姻。這里的權力表達是: "雖然你成年了,但仍要接受我的控制"。而他們名義上的出發(fā)點,是"都是為了你好"。
大部分孩子在父母眼里,更像是一種"商品投資",并沒有對等的人格關系。比如俗語"養(yǎng)兒防老",正是在表達這種捆綁。
所以通常來說,父母越是付出,年輕人就越是害怕。
很多事情的表面和內在,總是相反的: "愛"很可能是"控制","聽話"可能帶來"反叛","謙虛"更是一種"虛偽"。
有人說,中國的人情社會存在經濟和效率的考量,也有它內在的道理。但這樣的文化,對中國人心智的長期發(fā)展,也并無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