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神潭
(二零二四年三月) ??????????【七之二】
注:本文的創作高度模仿了毛委員《論持久戰》的原文,前后共21個主題,120段。其中又包含了作者對中美競爭的深度思考,得出競爭獲勝之原因與策略,或不可全以戲作視之。特此說明。
駁失敗論
(一三)失敗論者看到敵我強弱對比一個因素,從前就說“競爭必敗”,現在又說“再爭必敗”。
如果我們僅僅說,對手雖強,但是霸道,中國雖次強,但是仁厚,是不足以折服他們的。他們可以搬出過去一百多年間,英、蘇、日、歐這些曾與美國PK的國家或聯盟的歷史證據,證明霸主國家能夠打殘GDP高居世界第二的實體,而且是看似人口、地域、經濟、軍事加起來的綜合潛力可能超過美國的那些國家的發展趨勢在全方位打擊下戛然而止。如果我們說,這只是現代,在歷史長河中不算長,他們又可以搬出晚清中國被西方列強輪流蹂躪的事實,證明哪怕是少數小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能夠滅亡大而弱的落后國家。所以還須提出其它的根據,才能把一切失敗論者的口封住,使他們心服,而使一切從事宣傳工作的人們得到充足的論據去說服還不明白和還不堅定的人們,鞏固其競爭的信心。
(一四)這應該提出的根據是什么呢?就是強弱博弈和群體博弈的特點。這個特點的具體反映是美國的膨脹和寡助,中國的專注和多助。在《晉楚百年爭霸和中美競爭》的類比中,我們通過在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資源中,觀察了東周王朝尤其是經典的春秋時期中的特定的100多年間(公元前666年~公元前546年),以晉、楚為首的兩大陣營對抗的得失經過,也估計了多方和雙方爭霸可能出現的形勢,并提出了在沙盤推演中如何獲取優勢的方針。不妨總結幾條如下:
第一,在春秋的大部分時間,晉國具有得天獨厚的稱霸優勢—就是身為姬姓諸侯中的大哥大,自動化身為周天子的“護法天王”—責任是帶領諸侯們去?“尊王攘夷”,維護所謂的“普世價值”,而且天生可以號令遍布華夏大地的數百十個“同姓國家”(與晉侯同屬于姬姓的封建諸侯,例如曹、衛、燕、魯、吳、管、蔡、曾、霍等等)。這是其潛在爭霸對手,如秦、楚、齊等大國都不具有的特性。---其中楚國雖然祖上也是黃帝所傳的姬姓(顓頊帝之后裔),然而在周朝是不被承認的—周天子只認商朝的西伯侯一脈的姬姓后裔為本家,其他諸侯要么是臣子、要么屬于蠻夷酋長,事實上也不準同為黃帝傳人的五帝、夏、商等上古王朝的嫡系后裔們再姓姬了。----當代研究過中國春秋歷史的美軍參謀也認為他們跟晉國很像,美國天生是五眼聯盟、北約的大哥大。這是人種、血緣、宗教、文化因素的決定,一般的外力無法改變。
第二,在春秋中期的東、西、南、北四強爭霸賽(長達百余年)中,齊、秦兩強很快敗下陣來,退居二流國家,天下的超級諸侯,只剩下晉、楚兩家,繼續南北爭霸大業。---在20世紀后期,英、蘇、日、歐等勢力已經敗下陣來,21世紀的全球舞臺只剩下中美G2互相競爭。
第三,晉國得天時,但楚國得地利。爭霸中原的勢力消長點在河南(鄭州一帶),離楚國近而晉國遠。晉國的都城在黃河以北,進退必須跨越黃河。楚國的都城在長江以北、黃河以南,進退無須跨越天險。兩場著名的戰爭結果很好地說明了地緣競爭的優劣:城濮之戰晉勝楚?。ㄔ炀土藭x文公霸業),但楚軍主力若敖氏六卒順利撤走;邲之戰楚勝晉?。ㄔ炀土顺f王霸業),晉軍主力爭渡黃河北逃,因只有少量船只且發生擠踏傾覆,主帥下令對水中攀附船只的敗兵剁手指,結果船艙中的斷指都是一捧一捧的。---中美競爭的勢力消長點在南海,東西方PK的勢力消長點在亞歐之交,兩者都是中國一方占地利。至于美國,很難策劃出一個可靠的撤退方案,而不致引起西貢時刻、阿富汗大逃亡式的連鎖崩潰反應。
第四,為減小競爭失敗的風險,晉楚兩國盡量避免發生直接的戰爭。雙方主力同時下場的大戰極少,百年間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次。中間發生的多是代理人或仆從國戰爭,兩強之中通常最多只有一方親自出手,然而結果卻是反復拉鋸,輪流攻擊雙方勢力的中點---鄭國(河南鄭州)。在一百多年間(公元前666年~公元前546年),晉攻鄭21次,楚伐鄭25次。令以鄭國為代表的中間國家們飽受來自兩大陣營的反復交叉鞭撻,平均每2年被蹂躪1次,1次至少管半年。有道是,晉楚百年爭霸,一定要戰斗到最后一個鄭國人!---俄烏戰爭同樣發生在東西方兩大陣營的中間線上,也被迫戰斗到最后一個烏克蘭人!此外,阿以沖突同樣發生在東西方兩大陣營的中間線上,同樣矛盾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進入反復拉鋸。這些“安全問題”,必然導致兩大陣營持續多年的間接對抗。無論是主觀企圖還是客觀造成,也必然導致中美兩國分別站在東西方陣營的C位核心,最后一個才會出場。
第五,霸主的專利,即是在人力、物力、財富上不斷收割仆從國。晉楚爭霸的行為,在外交上會導致對中間各國不斷施壓,令他們不得不參加其中某一方的陣營,并按照老大的命令,不斷出人出糧出錢,因而變得越來越弱,百年以后甚至消失了許多。令人驚訝的是,即使是理應支持晉國的“同姓國家“,也有很多在戰場上倒向了楚國一邊。例如曹、衛等國認為,晉國一邊號稱去打擊楚國,一邊不斷吞并自己的兄弟國家,故貌似楚國反而更可靠一些—事實上晉國在成長為姬姓諸侯大哥大的過程中,這方面的“前科”實在太多,所以也無從辯解。---東西方陣營或會長期對抗,反倒可能會有利于競爭的雙核心,中美以外的各國都可能成為被收割的對象。察覺了意識形態對抗侵害了自身利益之后,雙方陣營里的其他國家,無論是富國還是窮國,都可能反對雙極世界、向往多級世界。
第六,長期競爭的結果,或會出現雙方斗得精疲力盡、仍拿對方無可奈何的僵局。這種情況曾導致了晉楚兩強暫時的“雙霸弭(mi)兵”?局面?!板舯奔葱輵穑磧蓮娤嗷コ姓J對方也是霸主,“不再打算改變對方”,雙方的仆從國也跟隨著同時承認兩位“老大”。然而晉楚弭兵并未持續多久,剛簽訂的合約就又破裂了,仆從國又要繼續疲于奔命了。而且即便是雙方陣營勉強維持住“弭兵”狀態,貌似和平已經降臨,仆從國們反而要向兩位霸主同時進貢兩份“保護費”—不“弭兵”反倒只要進貢一份而已。---G2的平衡局面的確可能存在,但那是在中美雙方使盡解數、都無法限制住對方的發展以后才可能出現的不穩定現象。此外,只要組團對抗依然存在,無法置身事外的大多數國家就會被各種“花式吊打”,損失慘重。
第七,晉楚百年爭霸的結束,并非因為雙方直接分出了勝負,而是由于晉國發生了分裂,解體成為了韓、趙、魏三國。同時還有其他國家崛起,例如吳、越,也具備了爭霸的實力,楚國也險些被吳國所滅。所以,最終結局是晉、楚的兩敗俱傷罷了。---中美競爭,實際上也必須“裝上護欄”。如果競爭的沙盤推演走向兩敗俱傷,也是中美兩國都不愿接受的結果。然而,美國分裂的可能性是的確存在的。中國也需要警惕印度的崛起。
(一五)我們的競爭不是任何別的競爭,乃是中美兩國在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進行的競爭。在我們的對手方面,首先,它是處于下落趨勢的帝國主義,它已處于退步時代,不但和剛贏得二次世界大戰的進步時代不相同,就是和剛成為全球經濟引擎、美元等于黃金的時代也不相同。此次競爭發動于世界帝國主義首先是金融和工業經濟大崩潰的前夜,對手也正是為了這一點才舉行這個帶最后掙扎性的冒險競爭。所以,競爭的結果,滅亡的不會是中國而是美帝國主義的統治集團,這是無可逃避的必然性。再則,當美國強力競爭的時候,正是世界各國或者已經遭遇收割或者快要遭遇收割的時候,大家都正在或準備著為反抗野蠻收割而戰,中國這個國家又是同世界多數國家和多數人民利害相關的,這就是美國已經引起并還要加深地引起世界多數國家和多數人民的反對的根源。
(一六)中國方面呢?它已經不能和別的任何歷史時期相比較。非殖民地、非封建社會和非資本主義,建立了社會主義并改革開放是它的特點,所以被稱為復興的全球次強國。它處于歷史上進步的時代,這就是足以戰勝美國的主要根據。所謂中國的競爭是進步的,不是說普通一般的進步,不是說蘇聯的那種進步,也不是說亞洲四小龍的那種進步,而是說今天中國的進步。今天中國的進步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已經不是封建國家,已經有了資本主義,并進化為了社會主義,有了中產階層和脫貧階層,有了已經覺悟或正在覺悟的廣大人民,有強大的黨和軍隊,有了數十年革命的傳統經驗,特別是近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的先進生產力釋放的經驗。這些經驗,教育了中國的人民,教育了中國的政黨,今天恰好作了團結競爭的基礎。如果說,在俄國,沒有一九○五年的經驗就不會有一九一七年的勝利;那末,我們也可以說,如果沒有四十年改開以來的經驗,也將不會有抗美競爭的勝利。這是國內的條件。
國際的條件,使得中國在競爭中不是孤立的,這一點也是歷史上空前的東西。美國是全面強國,也是世界警察,不斷插手世界各地的國家內政,經濟政策,顏色革命,領導人更替等等;這是野心膨脹導致,是退步的,是大家所反感的,同時也造成他們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在同中國競爭這個唯一的核心事件上。中國只是部分強國,專注于民族復興與和平發展,包括經濟、科技、金融、文化等,同時愿與各國互相促進,共同發展。這是進步的,是受到各國歡迎的。因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它國家會越來越多地支持中國的主張。
(一七)中美都是全球性質的大國,但是美國的綜合實力依然要比中國強至少五成,若是加上二戰以來形成的盟友圈,則實力還不止這個數。強弱對比雖然規定了美國能夠有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的霸凌中國,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中美競爭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然而退步、膨脹、寡助和進步、專注、多助的對比,又規定了美國不能橫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敗,中國決不會失敗,必然要取得最后的勝利。
(一八)如果失敗論者搬出中國近幾百年來的科技的落后史,以及所謂西方“歷史上”的文明和科學的先進性,來證明中國“競爭必敗”和“再爭必敗”的話,那我們的答復也是時代不同一句話?,F在的中國人,正在奪過全球科技、高端學術的定義權,正在參與制定許多先進的國際標準,正在改變過往的發展規則,他們看不見嗎?雖然過去幾百年的中國人無法參與這些行動,但那不代表將來。許多在各種媒體上“唱衰”中國未來前景的人不妨自己問問,你們炮制出的海量負面內容,是不是在10年前也這樣說的?20年前也這樣說的?30年前也一樣?如果是,那些作者都是已經被歷史淘汰的古人了,他們所說的,也都是不能解決這個時代任何問題的話。
(一九)中國本身、美國內部、國際環境都和過去不相同。美國比過去更強了,尤其體現在科技霸權、金融霸權和軍事霸權上,中國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力量依然頗弱,這一點是嚴重的情形。美國暫時還能控制其國內的人民,也還能利用國際間的矛盾作為其霸凌中國的工具,這些都是事實。然而在長期的競爭過程中,必然要發生相反的變化。這一點現在還不是事實,但是將來必然要成為事實的。這一點,失敗論者就拋棄不顧了。中國呢?不但現在已有新的人、新的經濟、新的軍隊和新的競爭政策,和數十年前有很大的不同,而且這些都必然會向前發展。雖然歷史上的復興運動屢次遭受挫折,使中國不能積蓄更大的力量用于今日的抗美競爭——這是非??赏聪У臍v史的教訓,從今以后,再也不要自己摧殘任何的革命力量了——然而就在既存的基礎上,加上廣大的努力,必能逐漸前進,加強競爭的力量。偉大的民族發展統一戰線,就是這種努力的總方向。國際支持一方面,眼前雖然還看不見大量的和直接的,但是國際局面根本已和過去兩樣,大量和直接的支持正在醞釀中。
中國近代無數發展運動的失敗都有其客觀和主觀的原因,都不能比擬今天的情況。在今天,雖然存在著許多困難條件,規定了抗美競爭是艱難的競爭,例如對手之強,我們之弱,對手的困難還剛在開始,我們的進步還很不夠,如此等等,然而戰勝對手的有利條件是很多的,只須加上主觀的努力,就能克服困難而爭取勝利。這些有利條件,歷史上沒有一個時候可和今天比擬,這就是抗美競爭必不會和歷史上的解放運動同歸失敗的理由。
妥協還是競爭?腐敗還是進步?
(二○)失敗論之沒有根據,俱如上述。但是另有許多人,并非失敗論者,他們是愛國志士,卻對時局懷抱甚深的憂慮。他們的問題有兩個:一是懼怕對美妥協,一是懷疑政治不能進步。這兩個可憂慮的問題在廣大的人們中間議論著,找不到解決的基點。我們現在就來研究這兩個問題。
(二一)前頭說過,妥協的問題是有其社會根源的,這個社會根源存在,妥協問題就不會不發生。但妥協是不會成功的。要證明這一點,仍不外向美國、中國、國際三方面找根據。
第一是美國方面。還在競爭初起時,我們就估計有一種醞釀妥協空氣的時機會要到來,那就是在對方發動貿易戰之后,可能出以勸降手段。后來果然來了這一手;但是危機隨即過去,原因之一是對手采取了普遍的野蠻政策,實行公開的掠奪。中國降了,任何人都要被宰割。
對手的這一掠奪的即摧毀中國經濟和國防的政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兩方面,都是普遍地施之于中國人的;不但是對下層民眾,而且是對上層成分,——當然對后者稍為客氣些,但也只有程度之別,并無原則之分。大體上,對方是將制裁的老辦法移植于更多的中國公司。在物質上,掠奪普通人民的衣食,使廣大人民從小康返貧;掠奪生產工具,使中國民族工業歸于毀滅和奴役化。在精神上,摧殘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在星條旗下,每個中國人只能當順民,做牛馬,不許有一絲一毫的中國氣。對手的這一野蠻政策,還要施之于更深的內地,包括新疆。他的胃口很旺,不愿停止競爭。
二零一八年七月六日美國宣布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關稅的貿易方針,至今堅決執行,也不能不執行,這就激怒了一切階層的中國人。這是根據對手競爭的退步性和野蠻性而來的,“在劫難逃”,于是形成了絕對的敵對。
估計到某種時機,敵之勸降手段又將出現,某些失敗論者又將蠕蠕而動,而且難免勾結某些國際成分(美、英、加、澳、以內部都有這種人,特別是英國的上層分子),狼狽為奸。但是大勢所趨,是降不了的,美帝競爭的堅決性和特殊的野蠻性,規定了這個問題的一方面。
(二二)第二是中國方面。中國堅持抗美競爭的因素有兩個:其一,共產黨,這是領導人民抗爭的可靠力量。又其一,別的黨派,大多數是反對妥協、擁護抗爭的。這兩者互相團結,誰要妥協就是站在漢奸方面,人人得而誅之。一切不愿當漢奸的人,就不能不團結起來堅持抗爭到底,妥協就實際上難于成功。
(二三)第三是國際方面。除美國的盟友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上層分子中的某些成分外,其余都不利于中國妥協而利于中國抗爭。這一因素影響到中國的希望。今天全國人民有一種希望,認為國際力量必將逐漸增強地支持中國。這種希望不是空的;特別是俄羅斯、伊朗、阿拉伯世界、東南亞聯盟的存在,鼓舞了中國的抗爭。備受美國打壓的西亞、北亞地區,它和中國是歷來休戚相關的。俄、伊、阿都是想找人抱團取暖的。
中國競爭之非孤立性,不但一般地建立在整個國際的支持上,而且特殊地建立在亞洲內部的長期貿易和溝通上。中俄伊阿各國是地理接近的,這一點加重了美國的危機,便利了中國的抗爭。中美兩國島鏈接近,加重了中國抗爭的困難。然而亞洲大陸各國的地理接近,卻是中國抗爭的有利條件。
(二四)由此可作結論:妥協的危機是存在的,但是能夠克服。因為對手的政策即使可作某種程度的改變,但其根本改變是不可能的。中國內部有妥協的社會根源,但是反對妥協的占大多數。國際力量也有一部分贊助妥協,但是主要的力量贊助抗爭。這三種因素結合起來,就能克服妥協危機,堅持抗爭到底。
(二五)現在來答復第二個問題。國內政治的改進,是和抗爭的堅持不能分離的。政治越改進,抗爭越能堅持;抗爭越堅持,政治就越能改進。但是基本上依賴于堅持抗爭。反之,妥協往往是有利于腐敗的,清除腐敗也就減少了妥協。不過腐敗分子各方面的不良現象是嚴重地存在著,這些不合理因素的歷史積累,使得廣大愛國志士發生很大的憂慮和煩悶。但是抗爭的經驗已經證明,七八年間中國人民的進步抵得上過去多少年的進步,并無使人悲觀的根據。歷史積累下來的腐敗現象,雖然很嚴重地阻礙著人民抗爭力量增長的速度,減少了競爭的勝利,招致了競爭的損失,但是中國、美國和世界的大局,不容許中國人民不進步。由于阻礙進步的因素即腐敗現象之存在,這種進步是緩慢的。進步和進步的緩慢是目前時局的兩個特點,后一個特點和競爭的迫切要求很不相稱,這就是使得愛國志士們大為發愁的地方。
然而我們是在抗美競爭中,抗美競爭是一種抗毒素,它不但將排除對手的毒焰,也將清洗自己的污濁。凡屬正義的反抗的競爭,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為改造事物開辟道路。中美競爭將改造中美兩國;只要中國堅持抗爭和堅持發展統一戰線,就一定能把舊美國化為新美國,把舊中國化為新中國,中美兩國的人和物都將在這次競爭中和競爭后獲得改造。我們把抗爭和進步聯系起來看,是正當的。說美國也能獲得改造,是說美帝統治者的侵略性競爭將走到失敗,有引起美國人民革命之可能。美國人民革命勝利之日,就是美國改造之時。這和中國的抗爭密切地聯系著,這一個前途是應該看到的。
失敗論是不對的,速勝論也是不對的
(二六)我們已把強弱、膨脹專注、進步退步、多助寡助幾個敵我之間矛盾著的基本特點,作了比較研究,批駁了失敗論,答復了為什么不易妥協和為什么政治可能進步的問題。失敗論者看重了強弱一個矛盾,把它夸大起來作為全部問題的論據,而忽略了其它的矛盾。他們只提強弱對比一點,是他們的片面性;他們將此片面的東西夸大起來看成全體,又是他們的主觀性。所以在全體說來,他們是沒有根據的,是錯誤的。那些并非失敗論者,也不是一貫的悲觀主義者,僅為一時候和一局部的敵我強弱情況或國內腐敗現象所迷惑,而一時地發生悲觀心理的人們,我們也得向他們指出,他們的觀點的來源也是片面性和主觀性的傾向。但是他們的改正較容易,只要一提醒就會明白,因為他們是愛國志士,他們的錯誤是一時的。
(二七)然而速勝論者也是不對的。他們或則根本忘記了強弱這個矛盾,而單單記起了其它矛盾;或則對于中國的長處,夸大得離開了真實情況,變成另一種樣子;或則拿一時一地的強弱現象代替了全體中的強弱現象,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傊麄儧]有勇氣承認敵強我弱這件事實。他們常常抹殺這一點,因此抹殺了真理的一方面。他們又沒有勇氣承認自己長處之有限性,因而抹殺了真理的又一方面。由此犯出或大或小的錯誤來,這里也是主觀性和片面性作怪。這些朋友們的心是好的,他們也是愛國志士。但是“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的看法則不對,照了做去,一定碰壁。因為估計不符合真相,行動就無法達到目的;勉強行去,敗軍亡勢,結果和失敗主義者沒有兩樣。所以也是要不得的。
(二八)我們是否否認失敗危險呢?不否認的。我們承認在中國面前擺著突破和失敗兩個可能的前途,兩者在猛烈地斗爭中。我們的任務在于實現解放而避免失敗。實現突破的條件,基本的是中國的進步,同時,加上對手的困難和世界的援助。我們和失敗論者不同,我們客觀地而且全面地承認失敗和突破兩個可能同時存在,著重指出突破的可能占優勢及達到突破的條件,并為爭取這些條件而努力。失敗論者則主觀地和片面地只承認失敗一個可能性,否認突破的可能性,更不會指出突破的條件和為爭取這些條件而努力。我們對于妥協傾向和腐敗現象也是承認的,但是我們還看到其它傾向和其它現象,并指出二者之中后者對于前者將逐步地占優勢,二者在猛烈地斗爭著;并指出后者實現的條件,為克服妥協傾向和轉變腐敗現象而努力。因此,我們并不悲觀,而悲觀的人們則與此相反。
(二九)我們也不是不喜歡速勝,誰也贊成明天一個早上就把“美帝”趕出去。但是我們指出,沒有一定的條件,速勝只存在于頭腦之中,客觀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因此,我們客觀地并全面地估計到一切敵我情況,指出只有戰略的持久戰才是爭取最后勝利的唯一途徑,而排斥毫無根據的速勝論。我們主張為著爭取最后勝利所必要的一切條件而努力,條件多具備一分,早具備一日,勝利的把握就多一分,勝利的時間就早一日。我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縮短競爭的過程,而排斥貪便宜尚空談的速勝論。
【七之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