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斯托夫人講述“必須相信自己的孩子”
對于孩子,父母總是持一種懷疑的態度,好像孩子天生就有一種撒謊的本能,為掩蓋自己的錯誤,總是欺騙家長。這種態度真的是太惡劣了。想一想,你事先已經把孩子假設成一個不誠實的人,他還能變成一個做事光明磊落的人嗎?不僅如此,更嚴重的是,這樣還會讓孩子對父母失望,產生叛逆情緒,這樣一來,要想對孩子實施好的教育就非常困難了。
有一天,我的好友伊麗貝莎告訴我,她在11歲的兒子房間里發現了一支煙斗,所以很擔心兒子染上惡習。她向我敘述了那天的情況:
“這是什么?”伊麗貝莎拿著那支煙斗走到兒子面前問道,口氣非常嚴厲,似乎并不需要聽兒子解釋就準備開始進行更深的盤問和訓斥。
“這是一支煙斗。”
“從哪兒來的?”
“撿的。”
“在哪兒撿的?”伊麗貝莎用懷疑的眼神看著兒子。
“就在門外的路上,今天早上我一出門就發現了它。”兒子似乎有些膽怯了。
這時,伊麗貝莎用極不信任的口吻說:“你別跟我耍小聰明,老實告訴我,這煙斗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跟那些壞孩子學會抽煙了?”
“沒有,我才不抽煙呢。”
“真的嗎?你以為我會相信?”伊麗貝莎說道。
這時,兒子終于忍不住生氣了,大聲嚷道:“信不信由你,反正我已經說了沒有!”
說完,兒子就走進了自己的房間,把門砰的一聲狠狠地關上了。對于這樣的反應,伊麗貝莎感到非常惱火,她認為自己完全是為了兒子好,可兒子卻不領情。
在我看來,出現這樣的結果,是由于伊麗貝莎的說話方式和語氣讓兒子覺得很不舒服。事實上,這些話并沒有表現出她對兒子的關心,只表現出了她的憤怒和對兒子的不信任,兒子覺得刺傷了他的自尊心。
我對伊麗貝莎談了我的看法,并建議她站在兒子的角度來考慮這件事。于是,她反思了自己的態度,意識到是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和懷疑的態度使兒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于是,她決定找兒子好好談一談。第二天,兒子放學一回來,伊麗貝莎就對兒子說:“我們談一談,好嗎?”
“談什么?”兒子似乎很冷淡。
伊麗貝莎很有準備,仍然保持著鎮定:“我想,昨天媽媽因為懷疑你學會了抽煙而向你發火,你一定認為我根本不關心你,專門挑你的毛病,對嗎?”
這句話正好說到了孩子的傷心處,兒子頓時委曲地哭了起來,抽泣著說:“是的,你那樣的態度,讓我覺得我只是你的一個負擔,我覺得你并不關心我,只有我的朋友才真正關心我。”
“你這么說也有你的道理,當時,我的態度確實不好,我充滿了恐懼和憤怒,我仿佛看到了你和一群壞孩子攪在了一起,甚至還學會了抽煙,所以一時失去了理智。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當然感覺不出任何的愛。”
這時,兒子的情緒逐漸緩和了下來。
伊麗貝莎繼續說:“昨天,媽媽不該沒弄清情況就向你發那么大的火,我真的很抱歉。”
“沒什么,媽媽,那只煙斗確實是我在外面撿的,我覺得你應該相信我。”
“好吧,兒子,我相信你,我只是擔心你會做出什么傷害自己的事來,這擔心有時候會讓我反應過度,你給我一個機會好嗎?讓我們重新開始交談,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
談話的結果讓伊麗貝莎非常高興,因為建立在信任與愛的基礎上的氣氛完全改變了她和兒子之間的關系。她讓兒子明白了,母親的詢問是出于對他的關心,而不是故意要侵犯他的權利;而她認識到,應該信任自己的孩子。我想,母子之間有了這種相互信任的態度,對孩子的教育才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出于對孩子的深切希望,常常會讓他們對孩子的態度過于激烈、過于偏頗,這種態度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冷冰冰的感覺。在父母發火的那一瞬間,孩子會覺得父母充滿了敵意,甚至感覺不到一點溫情。孩子的這種感覺會將他們推向抵觸的邊緣,使他們覺得父母對自己不信任、不關心。這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在不自覺中就被激化了。
父母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孩子,這樣才能使孩子感覺到父母的信任,只有當孩子認為父母是信任他的時候,才會完全向父母敞開心扉。只有這樣,父母與孩子才有可能進行良好的交流與溝通。一旦父母與孩子之間相互信任,能進行很好地溝通,即使孩子有可能真的有了什么不良習慣,經過父母的提醒和指導,孩子也可以很容易地改正。
總之,要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必須首先給孩子足夠的信任,這是教育的前提條件。成年人之間也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情況下,才能建立友誼和良好的合作關系,更何況是孩子呢?在這里,建議廣大的父母們,我們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才華,相信孩子的品德,只有給孩子信任,才能幫助他們走好慢慢人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