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普通的土豆蘊含著莊稼人對美食最質樸的情懷,在過去的長久歲月里苦焦的西北農人終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操磨在土地里,希望土地用豐收來回饋他們的勤勞,無奈受地理因素的影響(氣候干旱缺水,晝夜溫差大,夏季日照長,土壤疏松),農人們盼望的豐收年饉并不多。但也正是這樣的氣候卻非常適合土豆的生長。
缺水、糧食匱乏,這些困難難不到充滿創造與智慧的農家婦女,她們總是想方設法將最普通的食材制作出美味可口的食物,用來犒勞辛苦勞作的丈夫,扶養茁壯成長的孩子。
在關于土豆的美食中洋芋囷(qun)囷(qun),可以算是一種簡單易學,又風味獨特的吃食。
洋芋囷囷在陜北一些地方又叫洋芋擦擦,這兩者做法基本一樣但在細節上又略有不同,我在西安這座古城學習工作多年,雖然有時候也會在吃飯時要個洋芋擦擦但是說真的感覺怎么都不如家鄉的好吃,并且很不理解為什么要在炒好的洋芋擦擦上調醋與辣椒。也許是名字不同了,吃法自然會有些不同吧。
好了,說了這么多現在就了解一下具體做法吧。
第一步,土豆洗凈削皮,拿個擦子,最好是眼兒稍微粗一些的,將土豆擦在盆里。
第二步,拿面粉拌在擦好的土豆里,拌面的多少跟土豆的量成正比,以干爽為宜,就是撈起來手上會留有干面粉,拌的時候可以適當的放些菜籽油,鹽,還有純花椒粉(可放也可不放,因為還要回鍋炒,我一般會放一些因為這樣一出鍋就可以直接撈著吃也挺香的)但是加調料有個原則就是“少”,不管是鹽,花椒,還是油都要少放,味道淡淡的才好。
第三步將拌好的土豆絲放到鍋里大火蒸大概5到10分鐘左右(當空氣里彌漫著香氣時也就差不多好了)
第四步,回鍋炒一下,在鍋里倒一些清油,最好是菜籽油因為炒出來顏色金黃,看著就有食欲,然后切一些蔥花在熱油里暴一下再把囷囷放鍋里炒,如果蒸之前放過調料了,就直接炒,如果沒拌調料那就在炒的時候放些少量的鹽與花椒粉。
我小時候都是蒸好就直接撈碗里吃了,因為那會兒油不太寬裕,回鍋炒一下顯得奢侈,但是現在基本上都會再回鍋炒一下,這樣會更美味。
怎么樣簡單吧?但是簡單并不意味著粗糙,一碗普通的囷囷如果配上幾樣簡單的小菜那就別有風味了。
農村人總是就地取材,春天從地里掐些鮮嫩苜蓿芽或者蒲公英,夏天拔些小白菜或者灰灰菜拿水一焯,蔥蒜沫拿熱油一熗拌,秋天摘些茄子辣椒,冬天白菜炒粉條或者一碗漿水菜,就組成了一頓色香味俱全的飯食。
曾經囷囷因為主要是土豆,所需面粉少,味道又好可以說在困難時期是很多人家里的主食,據老一輩人講在鬧饑荒的年月能吃上一碗雜面囷囷也是非常難得。
現在那種上頓不接下頓的日子已非常遙遠,但是吃多了白米細面的鄉親們依然時不時會做一次囷囷,來回應腸胃對這種陪他們度過饑荒的食物的呼喚,并且現在在我們當地的一些高檔酒店和小吃店都出現了囷囷的影子來招待本地食客與外地來旅游的人們。洋芋囷囷也不在是窮苦生活的代名詞而是人們因地制宜智慧與創造的結晶。
洋芋囷囷的另一種更簡單做法:
土豆洗凈囫圇煮或蒸熟,煮的時候裝一碗面隨土豆一起蒸熟,土豆剝皮放在盆里,將蒸熟的面到進去拿鏟子或勺子搗碎跟面拌勻稱,如上第四步熱油再炒一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