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前用了次免打卡,沒想到今天又用了次延遲打卡。其實心里都在想,如果這次不能使用道具的話,那我就宣告這次周更失敗。
周更已經7.0,我更了一年半了,這樣輕易放棄,腦子里感覺有點可惜;可是接受了這個念頭,心里竟然覺得有點爽。昨天和一個不是正在優秀,就是走在優秀的路上的朋友吃飯,聊到可不可以「故意讓自己失敗」,晚上回家反應過來今天周更截稿,就給了我這樣一個可以故意讓自己失敗的機會。老天爺真是待我不薄呢,說什么肉丸就掉什么肉丸。
倒不是沒什么可寫的,當下的力量讀書筆記寫了一半,擱置了大半個月;前幾天的直播分享我基本都寫出來了文字稿,整理出來,可以是一兩篇文章;公眾號上還有一個差最后調整段落和收尾就可以發出去的文章。可我就是不想寫。
最近日記也沒怎么寫,也放棄了補上的念頭,這對我來說還挺少見的,寫日記這個動作兩年多沒有斷過了,這次一下斷了十幾天。當變成了習慣性的「堅持」之后,我開始反思,我寫日記是為了什么?當時我想從這個行為所收獲的,現在對我是否依然重要?我想了想,覺得最近寫日記對我好像沒那么重要。于是允許自己放一陣水。
這段時間過得悠哉悠哉,不圖上進,吃吃喝喝,覺得挺爽。心里會不時有:「我得做點啥」的念頭,但回到當下這種爽,真的挺爽的。之前一直想「做點啥」,可能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想某天過上比較爽的生活,但最近已經過得挺爽了,難道還得要繼續做點啥嗎?難得享受當下的爽,就不用再做什么,先安心享受吧。
最近還不太想說話,尤其在人多的聚會里,經常覺得沒什么可說的。尤其是理論的、觀點的探討,我覺得大家在自己的視角里說的都對,但僅限于自己的視角。
“你胖了”“對,比更瘦的時候胖了” “你瘦了”“對,比更胖的時候瘦了”
說的都對,沒什么可討論的,也沒什么可贊成的。我更關心的是大家在這里探討、爭辯、表達的目的是什么。但是這樣的問題,好像不太適合在人多的聚會里說。于是放棄思考,沉迷食物,嗯,真香。倒也不是不想見人,見了人,在同一個場里,就是一種鏈接了。可以不說話,也可以聊聊很閑的、生活里的、或者好笑的東西,我就覺得挺好的。
想到前一陣在我的星球里,有朋友問到:「靈性里面經常說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一切都是我的頭腦構建出來的。那么我現在的生活,我的工作,我每天要面對的老板同事,他們如此活生生的存在,到底是什么?」如果讓我解釋這句話,我也能說出點我的看法,但我相比于這個問題的答案,更好奇她問這個問題的目的,于是有了下面的這段不好好說話的對話:
想起這兩天聽到晚風說Jade和船長的那期播客,蠻喜歡的,尤其是到后面,感覺船長面對問題經常「不好好說話」,讓我想到「破題而非解題」。
話說最近也沒怎么看書,沒怎么聽播客,感覺也不錯。尤其是做菜、吃飯的時候不想聽東西了,就和食物、和自己在一起,感覺平靜踏實。想到一段話(不是說我開悟了…):
“大師,您開悟前做什么?”“掃地,劈柴,做飯。”“開悟后呢?”“掃地,劈柴,做飯。”“有什么不同嗎?”“開悟前掃地時想著劈柴,劈柴時想著做飯。開悟后掃地就掃地,劈柴就劈柴,做飯就做飯。”
不知道自己最近的狀態會到什么時候,當然每天的狀態都是變化的,可能不存在「這樣的狀態到什么時候」的問題。看著自己的狀態變化,也挺好玩的。
在書里看到這樣一段話,非常觸動我,這可能也是我最近不太想說話的原因之一。不過我昨天突然反應過來,哪里有什么想不想說話寫文章?都是在想寫的時候寫,沒想寫的時候不寫而已;沒想寫的時候偏讓自己寫,或者一邊想說卻偏不讓自己說,才會體驗到“不想寫”“不想說”吧。在我說“不想寫文章”“不想說話”的時候,是和一個標準在對照的,可能是其他人的行為,可能是我之前的狀態。但是回到當下,其實沒有什么想與不想,每個人都是時而想時而不想……這一段也是語言無法描述的感覺,看每個人想怎樣解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