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居直先生認為:動物及交通工具等“認知類繪本書”似乎比較適合嬰兒,圖像最好接近實物且插畫優美,不要多余的背景和細節描繪。畫的像玩具或布娃娃般可愛且孩子氣的傳統嬰兒繪本,并不適合作為嬰兒的啟蒙繪本。
七至十個月的嬰兒,已經開始有相當明顯的好奇心。在這個階段其實要明確一下嬰兒和繪本的關系,是認知呢?還是促進親子關系和加強心靈溝通?或者視為增加嬰兒語言體驗的視覺素材?從松先生的書中(p117),我們發現他的答案是后兩種。如果家長過分把繪本閱讀當成嬰兒認知的工具,就會不知不覺的開始填鴨式的教育了…那么繪本對嬰兒的意義就會完全變質。
松居直認為:繪本不應該是幫助嬰兒成長的工具,而應該是一座橋梁,讓大人通過書向嬰兒說話,或通過親子間的交談,讓大人與孩子都感受到對方的愛。
父母不用按照書上寫的完全照讀,也不用按照順序一幅幅的看。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他們感興趣的地方,同時念給他們聽,會讓他們感覺更生動。
對于嬰兒期的寶寶(兩歲以內),松居直推薦:
《動物的媽媽》、《米菲》、《不見了、不見了-哇》
其中,《米菲》系列是我在生完寶寶收到的同事送的第一份禮物,也讓我第一次接觸到了繪本。拆開包裝,翻開米菲全系列,自己先津津有味的看了一遍,明亮的色彩,簡單的構圖,生活的小場景重現,孩子好像和書中的小兔子處在相似的成長階段。雖然孩子還無法理解書中的故事大意,也看不懂書中的文字,可是,孩子在充滿安詳和愛的氛圍中,呼吸、睡眠、蘇醒,獲得全身內外的調和。這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學習項目”,能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孩子的,才配稱為“孩子第一次接觸的圖畫書”。這些“學習項目”正是孩子感情生活的基礎,非常重要。
白天與黑夜,潮汐與漲落、活動與休息…自然界中有各種深奧、精妙的節奏,人類身心的成長過程中也存在著這種節奏,這對孩子的教養和養育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只是將《米菲》給嬰兒看,一定無法產生這種影響利。只有在媽媽的感受和愛中,語言才能發揮作用,配合節奏,使插畫的印象凸顯出來。如果眼睛和耳朵的體驗一致,那么不久之后這種印象就會成為孩子口中的語言。
孩子通過看到、感覺到書里的世界,同時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慢慢就會轉化為語言,再度被創造和表現出來。讓孩子提早認字或讓他們提早養成自己看繪本的習慣,并不利于他們想象力的培養。
粗略的,將松居直先生的《幸福的種子》這本書看完了,并簡單地挑選了與我有關的內容進行分享,受益良多。其實對于幼兒來說,繪本書更多的作用是作為親子關系建立的一個載體,而并不是孩子的學習認知工具,父母為孩子讀的不是書上的字,而是深深的充滿愛的表達。
P126-144主要介紹的是兩三歲孩子的繪本選擇及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結合。暫不做分享了,大家感興趣可以自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