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開始品讀《論語》第二十篇“堯曰篇”,是《論語》的最后一篇,本篇只有三章,首章記述堯、舜、禹、商湯及周武王治理天下的言論。次章記述了孔子與子張關于政治的對話。末章記述了孔子知命立身的言論。
上文品讀了“言不可不慎也。”,是“子張篇”的最后一章,提到陳子禽質疑孔子才能,來跟子貢談論。
陳子禽可能跟子貢比較親近,來跟子貢說:“你也太謙虛了,推崇孔子是因為敬重他吧,難道孔子還能比你更賢能?”
子貢的回答很不客氣:“一個人聰明不聰明,一句話就顯示出來了。你問的這個問題非常無知,今后不能說這樣不謹慎的話。夫子的境界,我們不可觸及,就如同不能踩著臺階升上天穹一樣。我們追隨夫子,都應該知道夫子的賢能。
子貢簡明扼要地總結了孔子治理天下的才能,以及生前榮耀和身后的影響,并且鏗鏘有力地說了出來。
陳子禽問的問題,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子貢也應該很不喜歡他,看得出來他很激動,批評陳子禽不留情面,贊揚孔子則不遺余力。
君子應該謹言慎行,在沒有弄清楚事情的原委真相時,一定不要冒失輕浮地亂發議論。
繼續下章: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b>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注譯:
堯曰:下面引號內的話是堯在禪讓帝位時給舜說的話。
咨:即“嘖”,感嘆詞,表示贊譽。
允:真誠,誠實的意思。
履:這是商湯的名字。
玄牡:玄,黑色。牡,公牛。
簡:閱,這里是知道的意思。
朕:我。從秦始皇起,專用作帝王自稱。
賚(lài):賞賜,贈與。下面幾句是說周武王。
周親:至親。
權量:權,秤錘。指量輕重的標準。量,斗斛。指量容積的標準。
法度:指量長度的標準。
原文解析:
堯說:“唉!舜呀!帝位的興替已經輪到了你身上,你要忠誠地遵守中正之道。如果天下的百姓陷入窮困,上天賜給你的祿位就會永遠地終止了?!?/p>
舜也這樣告誡過禹。商湯說:“我履謹用黑色的公牛來祭祀,向偉大的天帝禱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仆的善惡我也不隱瞞掩蓋,都由天帝的心來分辨、選擇。假如我有罪過,做錯了事,世上各處的罪過,責任在我帝王身上?!?/p>
周朝大封諸侯,使善人都富貴起來。周武王說:“我雖然有至親,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過錯,都在我一人身上?!?/p>
認真檢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修復已廢棄的機關工作,全國的政令就會通行了。復興滅亡了的國家,承續已斷絕的宗族,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會誠心歸服了。
所重視的是:民眾,糧食,喪禮,祭祀。
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懇守信就會得到民眾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功績,公正則大家心悅誠服。
有感解讀:
根據記載,這段《堯曰》是從不同的書里摘錄內容而拼湊在一起的,并不是孔子說的,也不是孔子的學生說的。
《堯曰》很長。孔子學生編撰《論語》的目的,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就是為了教化貴族與士子,讓貴族、士大夫、諸侯或者國君知道,怎樣去治理國家。
這章主要記述的就是歷史知識,對我們普通讀者來說大致了解一下就好,就不再詳細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