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會系統性地高估自己的學識和能力?
人們往往對自己過度自信,尤其是在中國,甚至表現為一種賭徒心理。你看看中國大媽,看看市場上好像什么有價值就蜂擁而至,然而實際對其深入了解的屈指可數。就說最近一直比較火的比特幣,現在都要破 $5000 大關,我身邊就有不少不知所以的大媽在“大量”買入。問問她們“比特幣”是啥,有的說是一家公司,,???,,,有的說是一種交易貨幣(這個還算是了解點兒)……那它能干啥呢?很多都不知道,知道的說是可以買菜(( ̄▽ ̄)"希望未來可以吧),說是可以賺錢(這個確實,但貌似不是在回答我問題的樣子)……那比特幣是怎么產生的呢?其中有個特奇葩的答案我今天都還記得——山里挖礦挖出來的。這真是將網上挖礦的意思“理解”到骨子里去了啊( ̄▽ ̄)"。
然而真正令人吃驚的是:過度自信效應對專家的影響比非專家還要嚴重。經濟學家關于未來市場經濟的走勢會與非經濟學家一樣出錯。只不過他們這么做時過高地估計了自己。
同樣,現在的企業在制訂項目計劃時總是表現為過度自信。項目幾乎沒有按期完成過(起碼在我身邊都是)。如果不能按期完成那他們制訂的計劃有何意義呢?
這里有兩個效應在共同起作用。一個是傳統的過度自信,另一個是項目的直接利益人在激勵下低估成本。調研員希望拿到系列訂單,建筑企業和供應商亦然,建筑業主感覺得到了樂觀數據的支持,政治家們靠這樣做拉選票。過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勵,而是自然單純、生而有之的。
結論:請對所有預測持懷疑態度,尤其是當這些預測是由所謂專家做出的。在你做出任何決定前,先從最壞的情況考慮,這樣你才有可能更現實的判斷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