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眾病之王:癌癥傳》有感
好多天才看完《眾病之王:癌癥傳》,這是一本大部頭的科普著作。作為一名非醫學專業的普通人,我覺得本書的作者悉達多?穆克吉文字功底很不錯,他把晦澀難懂的專業理論知識用我們普通人也能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作者深入病患之中,并在本書中運用大量的真實案例描繪了患者、醫護工作者、專家的內心活動,讓這本科普著作又充滿了人文關懷。
我決定讀這本書,是因為我很好奇癌癥的來源和發展,并且我想知道有沒有消滅它的可能。因為在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真實存在的人患上癌癥,他們有的已病逝,有的正在積極地配合治療,還有的被醫生宣判了“死刑”,正默默忍受著病痛無望地等待著死神的降臨。四年前,我和我先生的外公,一個死于肺癌,一個死于膀胱癌;三年前,我的母親死于乳腺癌腦轉移;前不久,我的大伯被查出腸癌晚期,一個壯漢在短時間內迅速瘦了整整三十斤。癌癥,是一個多么強大、神奇而令人恐懼的存在,不愧被稱之為眾病之王、恐怖之君。
癌癥不是一種現代病,早在公元前2500年一位古代醫生描述的病例中就有記載,他一共描述了48個病例,包括了手部骨折、皮膚的多孔洞潰瘍、頭骨破碎等。每個病例,他都做了解剖描述、診斷、總結和預后。唯獨第45個病例(乳腺癌)的治療項下,只寫了短短的一句:“沒有治療方法”。
在漫長的人類發展、科學發展、醫學發展、癌癥研究進程中,我們看到了從最初的“沒有治療方法”,到后來的手術療法、化療、放療、激素療法和靶向療法,感謝所有癌癥研究人員和參與各種醫學試驗的病患者們,因為他們不懈地努力和堅持,才有了今天人類在癌癥治療方面的長足進步。
癌癥因發生的部位不同而被分為多種不同的形式:乳腺癌、胃癌、白血病等。每種癌癥又因其不同的形成而被分為不同的類型。總的來說,癌癥是細胞的生長失控引起的疾病,失控的病理性細胞不斷地分裂,恐怖的是,那些癌細胞擁有強大的入侵、生存和轉移的能力。在生活中,癌癥能夠消耗、吞噬病患者的一切。
我母親患的是浸潤型乳腺癌,手術切除了乳房以及周邊的所有淋巴結,檢測發現每一個淋巴結上都有癌細胞。后通過基因檢測屬于三陰性,無法使用靶向療法,只能進行普通的化療、放療。從手術到放化療一系列治療結束,周期長達大半年之久,但很快還是遠程轉移到小腦內,不久后離開了我們。作為癌癥患者的家屬,我很能夠理解癌癥所帶來的那份焦灼、恐懼和無措,我們要戰勝的不僅僅是疾病本身,更是我們自己內心深處的幽暗。
我從書中了解到,癌癥的進展是漫長而緩慢的,要經過很多基因里的多次重復突變。癌癥的起源和整體都是基因型。異常基因支配著癌癥行為的各個方面。也就是說,一個人從基因突變到最終癌癥腫瘤的爆發,可能需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癌癥是怎么形成的?悉達多在文中寫到:“致癌物引起內部基因的突變,引發細胞內連鎖反應,然后發生突變、選擇和存活的循環——這個關于癌癥形成的故事,代表了我們對癌癥誕生最有說服力的概述。”
“我們已經發現,癌癥縫在我們的基因祖上。致癌基因來自一些負責調解細胞生長的基礎基因突變。當DNA被致癌物質所損壞的時候,突變就會在這些基因中積累;不僅如此,在細胞分裂是,基因復制產生的隨機錯誤也可以引起基因突變。前者也許可以預防,但后者卻是內源性的。癌癥是我們生長中的一個缺陷,這個權限深深根植于我們自身。我們擺脫自身的癌癥依賴于擺脫自身衰老、再生、愈合、繁殖的生理過程。
科學體現了人類想要理解自然的渴望;而科技獎這種渴望與控制自己染的野心結合到了一起。這兩種沖動息息相關:要控制自然必先理解自然。但干預的動力確實科技獨有的。因此,從本質上說,醫學是一門科技藝術,它的核心是通過干預生命本身來改善人類生活的愿望。從概念上講,抗癌戰爭把科技的理念推到極致,因為被干預的主體正是我們的基因組。究竟有沒有能卻分開惡性生長和正常生長的干預手段,其答案尚未可知。也許,癌癥和我們自己的那些好斗、生殖力旺盛、有攻擊性和適應性強的細胞和基因是孿生子,不可能從我們的身體中分割。也許癌癥界定了我們與生俱來的生存界限。隨著我們的細胞分裂和身體衰老,突變一層又一層地無情積累,癌癥很可能是我們作為生物發展的終點。”
這段文字我讀了好幾遍,它不是一種悲觀。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終點都是死亡,那自然衰老死亡和意外、疾病死亡哪個會先來?我們無從得知。就像作者說的“我們可能注定要與這一古老的疾病生死相連,并不得不在人類可預見的未來和它玩貓捉老鼠的游戲。但如果能在衰老之前組織癌癥帶來的死亡,如果治療、抗藥、復發和更多的治療這些可怕的游戲能使生命延長,那么就能轉變我們對這個古老疾病的想象。”
作者悉達多以患者卡拉的故事開始,卡拉患了白血病后被成功治愈,沒再復發;又以患者杰曼的故事作為本書的結束,杰曼患了胃腸道間質瘤,化學藥品格衛列治愈了她,但四年后癌癥又卷土重來,耗空了她所有的智謀和反抗力。“在那心神不安的最后一夜,她靠著脆弱的一絲細線緊緊握住生命,拿出全部的力量與尊嚴,轉動輪椅前去洗手間,似乎她已將這長達四千年的戰爭濃縮于此。”給人意味深長的想象空間。作者在本書中用很多的文字描述了細節——患者的狀態、對待疾病的心理發展過程、周圍的環境……有記錄、有描述、有感想、有總結和反思,特別牽動人心。
作者認為:“癌癥未來軌跡的不確定性,部分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其異質性的生物學基礎。”至今,癌癥還沒有被完全的解讀和掌控,那說明它還有更大的研究和發展空間。愿未來,我們不再“談癌色變”,愿未來的科技能夠讓治療癌癥像治療感冒一樣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