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要入戲過深。
對往事不憂,對未來不懼。
言未出,結局已演千百遍。
心理學上有一種回避型人格,特征就是逃避人際關系,缺乏自信,而我不配就是逃避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主動表達與被動表達的人,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概率,比被動的高達50%。
人生的機遇少之又少,錯過一次就少一次。
與其被動的等待機會垂青,不如主動出擊,抓住機會。
身未動,心中已過萬重山。
1983年,美國社會學家提出一個理論,叫做情緒勞動。
人除了日常的體力勞動和腦子勞動,還有一種被忽略的勞動,就是情緒勞動。
當一個人思慮過重,就會消耗自己的大量的能量,從而導致自己躊躅不前。
作家亞倫說:真正擊垮人的,從來不是事實,而是你頭腦中的災難化思維。
凡事少想一點,心寬一點,生活也會順一點。
當你克服胡思亂想的毛病,許多煩惱也會隨風而散。
行未果,假象苦難愁不展。
真正厲害的的人,都懂得戒掉多慮。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發生過去,也沒有任何事情發生在未來,所有事情只有發生在當下。
遇事多往好處想,便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邁過一道道難關。
事已畢,過往仍在腦中演。
不想過往的煩心事,而是將精力放在具體的事情中。
隨著可做的事越來越多,就會療愈,恢復活力與健康。
人還是要學會向前看,不把煩惱當回事,他就不是事。
心不過拳頭大,經常為過去的事嘆息,生活就會把自己折騰的狼狽不堪。
泰戈爾說,有一個造成,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
馮夢龍說:野花不種年年有,煩惱無根天天生。
煩惱天天都會有,就像路邊的野花,年年都會開。
人之所以累,就是天天入戲太深,卸下心中的負累,內耗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