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與書法群的朋友打趣,說起平時練習古琴的相關事,便臨時起意,不如拉上幾個天南地北正在學琴的朋友組建一個學習群吧,或者說,我們的初衷都一樣,希望彼此結伴同行,讓學琴之路更愉悅,不再孤單。
古琴,光是名字,便給人一種古樸的感覺,聽了它的聲音,更是神思寧靜。古代,曾經是文人的精神支柱或者說是精神追求。只是近代越來越發展成為具有宗教色彩了,如今愛古琴的朋友很多都是信仰佛教或者道教的,許多活動或者雅集都變了意義,成了表演節目或者宗教信仰需要了,因為宗教信仰里的精神世界與古琴不謀而合,或者說正是古琴精神的一種表達。當然,在并算不普及古琴的當今社會,古琴音樂會已經成了推廣古琴的一種途徑,而學習古琴也再不是師傅們口耳相傳,門派臨渭分明的時代了。
如今喜歡古琴的朋友可以通過好多途徑了解和學習到古琴,比如古琴網最近就出了好消息,全球的古琴琴社地圖上線了,我相信一二線城市的朋友都很容易找到學習的地方了。
對于比較邊遠的城市,只要有網絡,還是可以在網絡上得到學習的教材,偶爾出來大城市找老師指點一二,也不失為學習的方法。老師要教的指法其實有限,更多傳授的是做人和修身養性的道理,還有古譜中古人想要傳達的意境,和對音色的了解。
而真的不方便找老師的朋友還可以買到許多教學的音像教材,如李祥霆老師的入門教材就很實用,當初我也是這樣入門的,甚至我的第一把學習琴也是淘寶淘回來的,950包郵。
這次購琴前后換過兩次,好的地方是泛音很好聽,并且沒有打板的沙聲,但音色接近古箏的清脆,琴板用漆雖然也不是很好,但至少不會是放了一年都還臭死的化學漆,對于古樸聲音的表達自然是不夠好的,作為練習,那套鋼弦也硬的常常出現所謂的咬指,(后來得琴行老師的幫忙,換了一副比較好彈的鋼弦。只是這些都不妨礙用于古琴指法練習。后來我又在樂器展買到如今很喜歡的一把琴,也不是什么名家琴,所以我總覺得不必迷信名家琴的音色,能付得起名家那個價格的琴自然是好,可付不起也不應該是隔絕學習古琴的原因。你只要多學習,多聽,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琴。
開始學習后,覺得孤單了,也可以像我們這樣開個學習群,互相分享督促練習。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理解,同一個曲子也有許多不同版本的譜子,表達不同的音色要求和理想境界,這樣的學習真的很有趣,沒彈過的曲子和指法也可以互相交流,平增許多新鮮的學習樂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