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學習部落之后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梳理自己的知識體系。所謂知識體系,應該是知識總體結構,分成幾個部分以及部分之間的關系。這樣的題目太過宏大,似乎也有違學習部落的主旨,因此在和其他小伙伴討論后,我傾向于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
由于對棋王維茨金的熱愛,我打算模仿他的作品標題,寫一篇《我的寫作之道》。
學習的導向
要談如何學習,首先要談為何學習(why),我的學習導向是什么?
一是問題導向。這不難理解,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遇到困局,就需要知識來幫忙解決。
二是興趣導向。要讓自己的人生不枯燥,就需要找一些有趣的事情。為了興趣愛好而閱讀,占據了我一半的閱讀時間。與此同時,興趣又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能夠反作用你的學習,讓你的學習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學習的基本方法
1、 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讓精讀為你搭好骨架。
現在市面上有不少讀書社群,是以多為美。但多不見得是好,大多數情況下,純粹數量上的增加,不僅無法提升你學習的高度,而且有可能給你錯誤的信息。比如我曾經去臥底《熊貓讀書》,該社群的書目我絕大部分已經精讀過,因此在他們壓縮的文本中,我發現了很多錯誤。
我多年讀書總結下來的方法是精讀。
用精讀搭建自己的知識骨架,吸收結論、學習結論的源流、了解結論的實踐效果,是搭建骨架極其重要的部分。
2、 了解世界的基本趨勢,讓泛讀糾正你的方向。
如果說我提及的精讀,主要指找準一個點深入挖掘,那泛讀就是讓你理解世界的趨勢,不要犯“與歷史潮流相逆”的基本錯誤。
馬云曾經在一次演講中提及,要擁抱新事物。
我的感觸是,如果你知道現在的基本趨勢,你將不得不接受新事物。
今年對我影響比較大的一個事件,不是英國脫歐、川普勝選、意大利失敗這三個“黑天鵝”,而是人工智能戰勝李世石。
三只黑天鵝雖然罕見,但民主的缺陷、孤立主義等問題若干年前均被學者大量討論過,只是突然出現在眼前而已。而人工智能的能力,已經超過了我對AI的預期。正如《人工智能社會》一書所預言,人工智能必將替代絕大多數人類的工作。
屆時,不是你是否積極擁抱新事物的問題,而是不得不接受新事物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應該思考怎樣讓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區別于人工智能,
3、 通過批評尋找知識的漏洞。
一是懟人,與不同觀點的人進行辯論。首先,與人辯論需要注意明確討論的主題、范圍,否則會變成浪費時間的口舌之爭。其次,應該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謙虛謹慎不是指一團和氣,給人余地,有話不明說自己心里洋洋得意戲很多。而是要認真聽取對方意見,尋找有洞見的部分,如果對方確有道理,便爽快承認,吸收對方的見解修正自己的觀點。再次,要避免情緒化地人身攻擊,情緒化只會讓人與真理離得越來越遠。
二是懟己。俗稱自我批評,又稱漏洞自查。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查找自己的問題,至少讓自己的觀點做到邏輯自洽。
學習的基本路徑
1、 書籍,而非報紙。我本人獲取知識,更傾向于書籍。因為書籍本身有結構,報紙大多數只是信息的堆砌,缺乏深加工。
2、 聽書,好的聽書軟件如良師益友。近兩年很流行說書,其實說書的要求很高,需要說書者能夠將知識啃食消化干凈再吐出來,這點樊登比羅振宇做得好很多,這也是為什么前者可以直接靠說書掙錢的原因。
3、 優秀的公眾號。提及優秀二字,就聯系到了上面“少即是多”的原則,我現在覺得比較好的公眾號包括采銅的銅、毒舌電影。像拾遺這種半心靈雞湯式的,我覺得瀏覽就好。彭小六的公眾號亦可一觀,雖然六爺最近走上了“知識的三道販子”一途,但文章勝在言簡意賅、不廢話,有時候幾個點還是可以讓人覺得有收獲的(懟人又上線,可見我的邏輯是多么自洽)。
4、 交流。將知識告訴別人或者與人討論。
5、 寫文章。知識的輸出方式,順便練習寫作技巧(寫作知識的又一次實踐)。
6、 用你學到的知識,來看待身邊的事物。如果做到這一點,實際上是非常專業的。我從事法律工作多年,才做到行止坐臥,滿眼皆是法律。
4、上述方法的運用
案例1:學習不當得利
學習不當得利這個概念是工作需要,是問題導向的,所以針對性要強。其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學習不當得利的概念,概念是邏輯的起點,也是學習的前提,它讓你知道你所學知識的范圍,避免走上彎路甚至錯路。
步驟一,從概念本身入手(問題導向)
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
從這個概念我們可以明確看出,不當得利有四個構成要件:1、沒有合法根據;2、一方取得利益;3、一方有損失;4、一方的利益和另一方的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其法律結果是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給受損失的人。
步驟二:了解其在整個體系中的位置。
既然是沒有合法根據,就應該和其他有合法根據產生的法律關系沒有關系,比如各種合同(買賣合同、贈與合同等)。
步驟三:精讀,了解不當得利在理論上和實際上的適用情況。前者是尋找重要的理論書籍(基本路徑:書籍),后者是找典型案例,特別是最高院和省高院的案例。
最好了以上工作之后,實際上就有了一把鑰匙,你很清楚這把鑰匙開哪道門,怎么開,這道門和其他門之間的關系。
步驟四:尋找他人對不當得利的誤用。(通過批評尋找漏洞)
對不當得利的誤用可謂比比皆是,生活中不少人認為別人不正當取得的利益(比如貪污款)叫做不當得利也就算了,個別律師也完全不care不當得利概念,把合同關系認為應該作為不當得利處理(上面我們已經說過,不當得利和合同是兩個范疇的問題,我也不會告訴你,這個律師搞得他當事人白白輸掉三十萬)。在尋找他人對該概念誤用的過程當中,我對于不當得利的正確運用也就日益堅固。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步驟三如果不是精讀,而是先泛讀,因為不當得利錯誤概念的廣泛應用,很容易誤入那個幫他當事人搞丟30萬的歧途。
案例2:學習正念
導向:興趣導向,所以可以散漫開心一點。
步驟一:搜索正念的概念。
步驟二:精讀,書籍:正念的奇跡,樊登讀書會app中的相應課程。
步驟三:在生活中實踐正念(比如在騎車時保持數息和隨息)
步驟四:發現他人在不能保持正念時的表現,作為此后實踐的自我提醒。
步驟五:泛讀相關書籍,提升自己對正念的整體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