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人窮就該多生娃,一個改變你世界觀的效應

熊逸 18.3 | 人窮就該多生娃

歡迎來到熊逸書院。今天我們繼續談談《圣誕歡歌》,分析一下守財奴的生活意義和窮人的生育策略,你只需要記住一個觀點:用數量賭質量,這是窮人的最佳生育策略。

現在讓我們進入正文。

(1)守財奴與收藏家

昨天留下的問題是,斯克魯奇付出莫大的犧牲,賺了那么多錢,卻沒有吃喝玩樂,日子還是過得苦哈哈的,這種單純而機械的賺錢、攢錢的活法到底樂趣何在呢?

我們首先要看到的是,斯克魯奇和他的外甥都是價值一元論者,只是價值觀不同罷了。(附錄1)

站在外甥的角度,確實不能理解舅舅掙下偌大一份家業卻還總是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懂得生活”的人同樣無法理解金錢如何從達成目的的工具變成了目的本身。一定會有哲學家祭起“人的異化”這面大旗,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積攢是一種容易成癮的行為,積攢行為本身的確足以成為一個人最穩定可靠的快感來源。如果斯克魯奇一生致力于集郵,把所有的進賬都換成自己喜歡的郵票,每天因為過于樂在其中而變得心無旁騖,懶得搞那些節日聚餐之類的無聊的人際交往,也絕不愿意把自己心愛的郵票分一點給人。如果是這樣的話,他似乎也就沒有那么面目可憎了。

那么,把郵票替換成金幣,事情的本質難道就有什么不同了嗎?

我們可以看看巴爾扎克的名作《歐也妮·葛朗臺》,葛朗臺先生在一年之內意外地繼承了三筆遺產,那是他的外婆、岳母和妻子的外公留下的。故事這樣寫道:“這些遺產數目之大,沒有一個人知道。三個老人愛錢如命,一生一世都在積聚金錢,以便私下里摩挲把玩。”

可見,他們對于金錢的這種態度與其說是源于無邊的物欲,倒不如說是源于單純的收藏癖。金錢帶給他們的快感并不是通過交換商品來獲得的,個中妙處,同道中人最能夠感同身受——當葛朗臺先生發跡之后,巴爾扎克寫道:“索漠城里個個人相信葛朗臺家里有一個私庫,一個堆滿金路易的秘窟,說他半夜里瞧著累累的黃金,快樂得無可形容。一般吝嗇鬼認為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因為看見那好家伙連眼睛都是黃澄澄的,染上了金子的光彩。”

(2)收集金幣的雙重意義

吝嗇鬼收集金幣比起收藏家收集郵票會帶給人什么額外的滿足感嗎?

答案是肯定的,至少有兩種額外的滿足感,那就是尊嚴感和安全感。

大體來說,金幣的絕對數量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相對數量才有意義。狄更斯對斯克魯奇的描寫遠不如巴爾扎克對葛朗臺的描寫那樣貼近真實——真實情形是,富人即便是兇殘且冷漠的,也從來不會少了殷勤的簇擁和追捧,還會成為本地窮人們炫耀家鄉的談資。(附錄2)

我們大約可以想象得出,葛朗臺如果把全部的財富統統換成金幣,收藏起來,并不用于流通,每天只在地窖里以數錢為樂,那么他所收獲到的尊敬并不會因此而減損很多。這是群居動物的天性使然,盡管有時候會顯得荒唐可笑,卻不失為應對殘酷的生存競爭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倘使我們的祖先,那些茹毛飲血的先民們,每個人都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們的基因絕不可能傳到今天。

收集金幣給人帶來的安全感也是不難理解的。一個人的金幣越多,抵抗災變的能力就越強。一個富有的吝嗇鬼很可能和一個窮人一樣,每天過的都是節衣縮食、吃糠咽菜的日子,但兩人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前者不會有后者那種朝不保夕的恐慌感。所以,在文學家的經典造夢里,那種“貧寒卻溫馨,拮據卻滿足”的小日子,很難發生在真正的窮人身上,卻很貼近富有的吝嗇鬼的真實生活。

狄更斯在《圣誕歡歌》里狠狠歌頌了鮑勃·克拉吉一家人的“貧寒卻溫馨,拮據卻滿足”的小日子。克拉吉是斯克魯奇的一名雇員,既然是為斯克魯奇打工,可想而知一定領著很微薄的薪水,做著高強度的工作,一言以蔽之:隨著半夜雞叫,起來做牛做馬。雪上加霜的是,克拉吉夫婦是一對超生的能手,養活了六七個孩子,或者更多。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入不敷出的大家庭里,洋溢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幸福。

在圣誕節的家庭聚餐上,克拉吉家里的每一個細處都寒酸得讓人心疼,但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把每一個寒酸得不像話的物件,以及每一份精心制作的卻嚴重分量不足的食物當做舍此而別無所求的珍寶來對待。

最動人的是“布丁端出來”的那段描寫。那時候倫敦窮人家做的布丁和我們今天在甜品店里吃到的布丁絕不是同一種東西——雖然“布丁”是音譯,但它還真的和“布”有關:它是用布包起來,放進煮衣服的鍋里煮的。現在很少有人煮衣服了,雖然講究一點的人家會用高檔洗衣機,把水加熱之后來洗衣服,但肯定不會有人用洗衣機來烹制食品。克拉吉太太端出來的布丁可想而知地蒸騰著一種會使人聯想到洗衣作坊的味道。但是,她臉上只露出得意的笑。(附錄3)

(3)窮人的生育策略:用數量對抗質量

狄更斯并非不知道真實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樣子的。他很清楚克拉吉家里的男孩子很可能會變成霧都孤兒,女孩子很可能會變成小杜麗,但誰讓這部小說是寫給圣誕節的呢,善意的謊言在這時候也許比殘忍的真相更有倫理價值。

克拉吉夫婦如果不生這么多孩子,生活應該還要稍稍寬裕一些,他們的拮據在相當程度上可以看做超生的惡果。但是,他們是如此的相愛,以至于長久的愛情總會沒完沒了地生出愛情的結晶,可誰又忍心讓愛情的結晶——而不僅僅是孩子——胎死腹中呢?更何況無論避孕還是節育,通通違反宗教倫理。尤其重要的是,對于克拉吉夫婦而言,多一個孩子就多一分快樂,而從來不是多一分負擔,至少狄更斯是這樣理解的。

人總是越窮越生,這倒真的是一個普世性的現象,只不過絕大多數的窮人大家庭都沒有活出過克拉吉一家的玄妙的幸福感。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因為生活畢竟不是小說。我在上周講過,窮人被壓在食物鏈的底層,通過自身努力來改變命運的機會非常渺茫,精心培養子女來改變家庭命運也往往力不從心,甚至就連把子女健康地養大成人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多生”加“放養”自然變成了最優策略。何況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長到六七歲就可以成為勞動力。克拉吉這樣的家庭生孩子,在經濟學意義上正如斯克魯奇和葛朗臺的三位長輩這樣的吝嗇鬼積攢金幣一樣,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防范未知的風險。

越是缺乏足夠的營養和醫療條件,就越是有多生孩子的必要,這是用高生育率來對抗低存活率。越是缺乏足夠的教育條件,就越是有多生孩子的必要,因為這就像是博彩,買的彩票多些,中獎的概率總會高些,萬一有一個孩子有出息,家庭的命運就會從此扭轉。用數量對抗質量,這既是無奈的選擇,也是必然的選擇。

斯克魯奇當然看不到這些,他只是在幽靈的帶領下看到了克拉吉一家幸福得令人落淚的場面。在《圣誕歡歌》的結尾,當克拉吉因為上班遲到而誠惶誠恐地向斯克魯奇道歉的時候,后者卻一反常態,熱情地招待克拉吉,還要給他加薪。(附錄4)

今日思考

雇主和雇員之間的這種溫情脈脈的關系在狄更斯的時代幾乎是看不到的,這卻是古老的封建社會里的上下關系的常態,因此為《圣誕歡歌》蒙上了一層懷舊的金色。社會關系的轉變究竟何以如此,脫胎換骨之后的斯克魯奇在經濟學意義上究竟意味著什么,這同樣是值得挖掘的、耐人尋味的話題。那么,克拉吉該不該得到斯克魯奇的體恤呢?這就是今天留給你的思考題。

今日得到

最后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溫習。今天我們繼續談了《圣誕歡歌》,分析了守財奴的生活意義和窮人的生育策略,你只需要記住一個觀點:用數量賭質量,這是窮人的最佳生育策略。

就到這里吧,我們明天見!

附錄1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完全沒有刻意求同的必要。所以,斯克魯奇的那一句“你按照你自己的方式去過圣誕節,讓我按照我自己的方式來過圣誕節吧”,很能夠貼合斯賓塞的“同等自由法”。是啊,為什么不可以“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呢?為什么一定要爭出孰是孰非,一定要給斯克魯奇安排一條悔過自新的金光大道呢?

附錄2

巴爾扎克如此寫道:“偌大一筆財產把這個富翁的行為都鍍了金。假使他的生活起居本來有什么可笑的、給人家當話柄的地方,那些話柄也早已消滅得無形無蹤了。葛朗臺的一舉一動都像是欽定的,到處行得通;他的說話、衣著、姿勢、瞪眼睛,都是地方上的金科玉律;大家把他仔細研究,像自然科學家要把動物的本能研究出它的作用似的,終于發現他最瑣屑的動作,也有深邃而不可言傳的智慧。”

附錄3

這位勤勞的主婦“臉兒漲得通紅,可是得意地笑著,手上捧著那只布丁,像一顆顏色斑斕的炮彈似的,又堅硬又結實,周圍燃燒著四分之一品脫的一半的一半的白蘭地,頂上裝飾著一根圣誕節的冬青樹枝”。

當時英國的習俗,圣誕節的布丁周圍要澆上白蘭地點燃。今年“比格比薩店”推出了一款炸彈比薩,是很飽滿的一個半球形,上桌之后先把外皮點燃,這個創意的源頭大概就是狄更斯時代的圣誕布丁吧。狄更斯描寫這個布丁,不說“周圍燃燒著少量白蘭地”,而偏偏要用一種很啰嗦、很累贅的腔調說“周圍燃燒著四分之一品脫的一半的一半的白蘭地”,一則見出寒酸,二則見出主婦的精心制作和精打細算。

就是這樣一個在今天我們誰都會避之唯恐不及的布丁,端上桌來之后,引發的卻是如下一番反饋:“啊,一只多了不起的布丁!鮑勃·克拉吉說(而且是平心靜氣地說的),他認為這是他們結婚以來克拉吉太太所獲得的最偉大的成功。克拉吉太太就說,既然她心里的一塊石頭現在總算放下了,她要承認,這次做布丁所用的面粉數量,她有點不放心。大家對這個問題都發表了一點意見,但是沒有一個人說到或是想到,對一個大家庭來說,這只布丁未免太小了。如果這樣說或這樣想的話,那簡直是離經叛道之談了。克拉吉家里的任何一個人,哪怕露出一點點這種意思,也會羞得面紅耳赤的。”

在我們被這樣的美好景象打動之余,還有必要知道的是,這樣一個大家庭即便可以在拮據中維持這樣的幸福生活,但它貌似沒有半點抗風險的能力,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足以把全家人打入地獄。但竟然沒有人擔心未來,他們或許是滿懷真誠地篤信著《馬太福音》里的那句名言:“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附錄4

“‘祝你圣誕快樂,鮑勃!’斯克魯奇說,輕輕地拍拍他的背脊,他那一副誠懇的樣子,誰看了都不會誤解的。‘祝你過一個更加快樂的圣誕節,我的好人兒,比我許多年來給過你的圣誕節都要快樂得多!我要加你的薪水,并且要盡力幫助你那艱苦奮斗的家庭,讓咱們就在今天下午,邊喝著一碗圣誕節的熱氣騰騰的‘必歇浦’,邊談你的事兒,鮑勃!快把爐里的火加加旺,趕快先去買一桶煤來再動筆寫吧,鮑勃·克拉吉!’”

《圣誕歡歌》首版的結尾插圖,斯克魯奇用必歇浦招待克拉吉。

這段話里提到的“熱氣騰騰的‘必歇浦’”,原文叫做“smoking bishop”,從字面直譯過來的話,意思是“冒煙的主教”。這是一款具有風俗意義的圣誕節熱飲,用紅酒、丁香、橘皮、檸檬等等原料混合煮沸。這款酒我們在今天的西餐廳還可以喝到,只是換了一個更容易被中國人理解的名字:冬熱。我們今天喝到這款酒,無形中就和狄更斯、《圣誕歡歌》以及那個既是最好又是最糟的、傳奇的維多利亞時代暗通款曲了,這是味道之外的味道。它的酒精度雖然不高,但喝一口下去,馬上就會感到身體里邊暖洋洋的。傳統的smoking bishop要用一種特殊的酒杯,形制很像是主教頭上的法冠,很可能這就是它得名的緣故。

萬維鋼 日課239丨一個改變你世界觀的效應

今天咱們要說的話題可能會改變你的世界觀。就算你早就聽說過這個效應,今天說的最新進展也很可能會刷新你的認知。

咱們先想象一個場景。假設你最近總覺得頭痛。也可能因為沒休息好,也可能因為工作緊張壓力大,總之就是疼,很難受。于是你就去看了本市最好的醫院,托人找到治療頭痛最好的醫生。這個醫生特別不好約,你預約之后等了一個星期才見到他。

你一見到這位醫生感覺就放心了。醫生的形象、說話的語氣、做事的風格都特別專業,而且態度和藹可親,一看就是一位素質過硬的好醫生。他詳細詢問了你的病情,然后安排你做了全面的檢查,什么 CT 之類相關的項目都上了。你折騰了半天,拿著檢驗結果回到醫生的辦公室,醫生仔細研究了所有的片子和數據。

醫生鄭重地對你說,你這個病比較嚴重,但是現在國際上剛剛有人研究出來一種療法,我恰好知道這個療法,我能給你治好。你需要服用一種很貴的進口藥,價格是一千塊錢一片,每天兩片,一個月見效。幸運的是這個藥已經被列入國家醫保藥物目錄,你自己并不用花很多錢。醫生給你開了藥,告訴你回去一定要按時吃,而且吃藥必須使用溫開水,要在飯前吃。特別要求,吃藥期間絕對不能抽煙喝酒,生活起居都要有規律,以免影響藥效。

你千恩萬謝地告別醫生,到藥房拿到了一瓶珍貴的進口藥。你一看瓶子上的單詞都不怎么認識,藥丸的形狀也很不同尋常,感覺特別高級。

你按照醫生的吩咐吃了一個月的藥。效果非常好,你現在感覺幾乎就不疼了。

到醫院復查的時候,醫生告訴你,他給你服用那個藥里的成分,其實就是普通的糖。你是吃了一個月糖豆,把病治好了。

這就是“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你吃的不是藥,你吃的是“安慰”。你在整個求醫過程中獲得了一種極大的心理暗示,你特別相信這個藥有效,結果這個藥就真的有效!

安慰劑效應到底是怎么回事兒,現在醫學界仍然在研究之中,沒有一個定論。但是所有醫生都知道,安慰劑效應的確存在,而且效果強大。

當然,真實行醫過程中醫生大概不會故意給病人開安慰劑 —— 這么做就算特別有效,也是不道德的,你不能讓病人花進口新藥的錢吃糖豆。醫學界更多的是使用安慰劑測量真實藥物的有效性。

比如你發明一種號稱能治療抑郁癥的藥,那么在這個藥被政府部門正式批準上市之前,就要做一個有效性實驗。有時候實驗中就是把病人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吃你這個藥,另一組吃的則是外觀和味道完全一樣,但成分是糖豆的安慰劑。實驗一般要求“雙盲” —— 也就是病人不知道自己被分到了哪個組,連發藥的醫生護士也不知道哪個病人在哪個組,這樣就讓所有人在一樣的環境中治療,那么唯一的區別就是真實的藥效。

而實驗往往就會發現安慰劑組的病人的病情也緩解了。那么吃你這個藥的組的病人病情的好轉情況,如果不顯著好于安慰劑組,那就說明你這個藥并沒有真實的有效成分。

這些道理非常簡單,應該作為每個現代人都應該知道的醫學常識。

但我下面要說的,可就不是常識了。

吃藥治頭痛是安慰劑效應這個我們容易理解,畢竟頭痛是個常見的小病,很多頭痛本來就是心理作用。那要是關節炎、后背痛、哮喘這些實實在在的病呢?那要不是吃藥,而是手術呢?

“538”網站七月19日有一篇研究綜述文章,題目是“手術是個大大的安慰劑”( Surgery is one hell of a placebo ),作者是科學作者克里斯蒂·阿什萬登(Christie Aschwanden)。

這篇文章說,現在有一系列大規模研究證明,很多手術 —— 包括一些特別常見的手術 —— 效果并不比安慰劑更好。

所謂手術的安慰劑就不是吃藥了,而是“假手術”,英文有個專有名詞叫“sham surgery”。

有很多人長期感到膝蓋疼,有一個專門治療這種病的手術叫“關節鏡膝蓋手術”,美國每年要做大約70萬例(2010年全年做了692,000例)。這個手術的理論是說人之所以膝蓋疼,是因為他的半月板有退行性的磨損。手術要打開膝蓋,對半月板進行修復。這個原理直截了當,而且手術后病人的確感到不疼了,所以應該沒問題吧?這就是為什么長期以來醫生們都是這么做。

但新的研究說,你做個假手術,也能取得同樣的效果。這個研究是這樣的。招募一些病人,事先告訴他們會被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做真手術,一組做假手術,而病人并不知道自己被分到哪個組。假手術和真手術的過程幾乎是一樣的:手術前幾天病人要節食,手術時好幾位醫生護士聯合行動,手術部位要被消毒,病人被全身麻醉,如果病人在手術過程中意外醒過來,他還能看到電視屏幕上顯示自己的膝蓋已經被打開了,正在做手術 —— 只不過那是錄像而已。真實情況是,假手術中醫生也會切開病人的皮膚,留下一個傷口,然后也按照手術流程抱扎好 —— 但是并沒有做什么關節鏡膝蓋手術!

結果是,真手術和假手術的病人都表示手術很有效果。醫生告訴安慰劑組的病人你其實被做了一個假手術,病人的反應往往是目瞪口呆。

2014年一個綜合研究比較了53項實驗研究,涉及到的手術包括哮喘、肥胖癥、帕金森癥、胃酸反流、后背痛等等不同類型的手術,結果是對于其中一半的手術,假手術和真手術的療效完全相同。而對占總數74%的手術,假手術表現出了一定的效果。

別的研究則顯示,像治療膝蓋痛關節鏡膝蓋手術、治療椎間盤突出的椎體成形術(也叫椎間盤電熱療法),這些常見的矯形外科手術,效果都不比假手術更好。

所以現在有醫學家說,手術的安慰劑效應不但不比吃藥的安慰劑效應弱,反而更強。假手術做得越是鄭重其事、手術開刀對身體的損傷越深,安慰劑效應就越強。

到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可能是人的精神影響身體。病人看到手術做得這么嚴肅,醫生如此地盡心竭力,就相信這個手術一定有效,然后身體就真的有積極正面的反應。

還有一種可能則是統計學上的“回歸均值”。本來病人感到的疼痛就是個主觀的感覺。經歷一次大手術,皮膚畢竟被切開了,手術后因為這個手術而帶來的疼痛,可能比原本的長期疼痛感覺疼得多。那么等到手術疼痛過去以后,病人一比較,就覺得原來的那個疼痛也不怎么疼了。

另一種解釋,則是疼痛的來源本來就很奇怪。就拿治療膝蓋疼的手術為例。本來,醫生的想法是你膝蓋疼肯定是因為你的膝蓋里哪個地方有毛病。核磁共振一掃描,發現半月板有磨損 —— 看來問題就出在這里!于是手術修復半月板。可是問題是,你如果掃描一下正常人的膝蓋,會發現他們的半月板也有各種磨損!其實每個人的膝蓋里可能都有各種毛病,但是別人為什么就不痛呢?

事實是疼痛和損傷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既然這個疼痛來的就很奇怪,那折騰一番不疼了似乎就不怎么奇怪了。

那既然這些手術的效果并不比安慰劑好,為什么醫生們還在做這些手術呢?這可能是因為醫生也不知道。真正大規模的嚴肅研究開展的并不多,醫生們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方法都是這么做,而且這么做的確有效,那就都這么做唄?

“538”這篇文章中提到,有人寫了一本書來專門論述手術安慰劑現象,叫《手術,終極安慰劑》( Surgery, the Ultimate Placebo ),作者是外科醫生Ian Harris。

| 由此得到

總而言之,我們現在對醫學有了一點新的認識:

安慰劑效應廣泛存在。

很多長期使用的治療手段,甚至是手術,并不比安慰劑的效果好。

安慰劑效應的一個可能原因是疼痛感是一種主觀的感覺,但是為什么安慰劑對哮喘、帕金森癥、兒童多動癥、腸易激綜合征這些病也有效,的確很難解釋。

| 我的評論

使用“隨機實驗”這個科學方法判斷一種療法的真正療效,是把現代醫學從傳統醫學里區分出來的重要一步。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但是我們看到,即便在現代的主流醫院里,仍然有很多主流療法通不過這個檢驗。這就是為什么現在有人呼吁搞“循證醫學”,也就是要對每一種療法都做這樣的嚴格檢驗。但是目前局面,這一步還差得很遠。

不過我們真正今天得到的并不是對醫院的抱怨,而是這個思維方式:到底什么叫“這個東西有效”?

給老人花很多錢買了電視廣告大量宣傳的補品,老人吃了之后表示有效,那你能說這個補品真的有效嗎?很可能就是一種安慰劑效應。你得找對照組,吃同樣精美包裝、同樣味道的“假補品”,看看有沒有類似的效果。

一瓶20塊錢的礦泉水,有人喝了認為比兩塊錢的好喝 —— 那到底是水真好喝,還是因為價格帶來的安慰劑效應?至少對紅酒來說,我聽說過好幾次隨機實驗,只要品酒的“專家”不知道他們喝的酒多少錢一瓶,結果他們就無法把200美元的紅酒和20美元的紅酒區分開來。

更大的道理是,想要在復雜世界里獲得一種確定的因果關系,有時候非常困難。一個成功人士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說他是因為有這樣那樣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了這些那些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他“親測有效”,那你能說他做的那些事情真有效嗎?有些可能就是安慰劑效應,就算不做、只要“心誠”,也有效。也許他們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運氣好。

了解安慰劑效應,善于使用科學方法,是我們“防忽悠”的最佳辦法。下次有人再鼓吹什么東西有效,請你問他一句:敢不敢做個隨機實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367評論 6 532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001評論 3 41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213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535評論 1 30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317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68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63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090評論 0 285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599評論 1 331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49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12評論 1 367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33評論 5 35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61評論 3 34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53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07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21評論 3 389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686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主: 我燒了從前的信紙 我燒了曾愛的書籍 我燒了去年的毛衣 我想燒掉 荒唐的記憶 主: 我燒了...
    小羊Eason閱讀 133評論 0 0
  • 每年到這時候都說明年的愿望,但是都未達成,所以我不想說了。 想在最后的這幾個小時里看一部電影
    幸福的填飽肚子閱讀 76評論 0 0
  • 白紙托出一只 小鹿踮起腳,伸腿頂到星星 忽上忽下,左左右右 即興一幅,躍出紙面 撕開一條舊布 ——噢,是裂帛聲 濺...
    曹郎閱讀 209評論 1 1
  • 消失了的古格王朝(散文詩。組章) 馮 琳 1 蒼鷹,飛走了又飛回來,它把目光久久停留在晚霞中的扎達土林,還有被土林...
    重慶風鈴閱讀 1,405評論 9 25
  • 晚上跟Paloma一起去火車站買票。 今天幫朋友去接三個烏克蘭模特去一個商場走秀。她們的工作就是每個小時穿著公主服...
    越飛閱讀 204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