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燈泡,每天一亮,我是葉宜亮
如何做選擇? ?《精進》的學習筆記
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心,而大多數人,卻受環境所左右。
一個人為自己的內心樹立什么樣的最高目標、設定什么樣的價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
回想一下最近的一周,你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是什么
這件事對你如此重要,是因為什么呢,是因為它讓你感受到了難得的愉悅,還是因為內心的充盈,或者是一種平靜,還是難以自抑的激動?
這些最有意義的事帶來的感受,很可能就是你內心深處所追求的東西,
由此你可以去思考,以什么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可以讓你長期地、持續地獲得這種感覺。
遇到選擇困境時
1.找出潛意識中的隱含假設;
第一個典型的隱含假設是“賽道假設”。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就是賽道假設的體現。暗自認同賽道假設的人,認為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比賽,比賽的項目是設定好的,而獲勝者寥寥無幾
第二個隱含假設是“低關聯假設”。暗自認同這種假設的人認為,人生的種種經歷之間相互獨立,不存在什么關聯
人生就是一個連點成線的過程,有些經歷也許一開始看不到它的意義所在,但也許若干年后便會發揮其特有的作用。
第三個隱含假設是心理學中講的“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暗自認同這種假設的人會用一種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會認為自己的天賦不夠,或者智商平平,于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時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勇氣。與之相對的是“成長型心智”(growth mindset),擁有這種心智的人認為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過努力不斷增長的,因而并不懼怕短期的失敗,反而會愈挫愈勇,這樣的人往往能獲得更高的成就。
第四個隱含假設是“零和博弈”。暗自認同零和博弈假設的人,在人與人的競爭中,更傾向于從別人那里爭奪利益,而很少去構想雙贏的方案。
2.識別隱含假設中的不合理性,進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靈活的思維框架,在此基礎上思考出“可能選項”并進行嘗試。
第一個框架是“目標懸置”。
就是把你的目標停下來、放一放,但這個“放”不是放棄,只是懸置。在這個停下來的時間(比如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里,你可以休息放松,也可以去做完全不同的事情。等到時機成熟時,你又可以重新開始。
比如你可以設定在一年中,拿十個月時間全身心工作,余下兩個月時間來發展自己的愛好,也就是說用十個月里賺的錢來養活另外兩個月的自己。或者周期更長一點,先工作兩三年,然后辭職,空出一年來做自己喜歡的事,然后再工作。這樣做雖然看上去比較大膽,但不少人已經在嘗試了,它未嘗不是拓展人生新航道的方法。
第二個框架是“能力嫁接”。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認為工作和愛好之間有不可調和的對立和沖突,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發現兩者之間的潛在關聯,
固然某一項能力有直接相關的任務類型與之對應,但與此同時,能力也是可以遷移的,它也可以在某些你尚未發現的領域有用武之地。當你處在才能無法發揮的境地時,試著尋找施展你既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為你的能力找到新的適用空間。這不失為尋找人生出口的一個方法
第三個框架是“特性改造”。
把對一件事情的“消費型興趣”升級為“生產型興趣”。形成“生產型興趣”可以讓你的熱愛更加可持續,也是你把熱愛變成事業的前提。
在看似非此即彼的兩個極端選擇之間,你還可以有很多的中間選擇,你可以大膽地重組你的時間,讓理想與現實兼顧且不沖突;你可以尋找兩個選擇之間的連接點,把能力嫁接過去;你也可以對它們做出創造性的改造,讓它們互相影響,使你的工作更像你的愛好,你的愛好更像你的事業。總之,永遠不要放棄尋找“第3選擇”,因為最好的選擇,往往來自在更高目標指引下的我們的創造
選擇太多怎么辦
“精細化(elaborate)思考”,也就是利用適當的工具,對各個選項從不同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最后綜合分析結果得出答案。
一般人在做選擇時,很難做到精細化思考,這是人的天性使然。
人生是持續而反復的構造 校正選擇,做出建設性的改變,不要過度強調單次選擇的意義
重新作出選擇并不一定意味著全部推倒重來,曾經的想法、選擇、努力一定會在我們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我們沒有必要去抹殺這種印記,而是應該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建立某種關聯,不是把“過去的我”全部拋開,而是讓它在修剪之后重新生發出新枝
當我們準備做出這類選擇時,可能會因為害怕選錯而患得患失,卻沒有意識到,不管你做了哪個選擇,你的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而最終帶著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個選擇,而是那些你不會改變的東西。